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正>伴随着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公共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来自西方社会的理论话语,公共领域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是一个深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杨仁忠教授撰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结项成果《公共领域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对此课题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在笔者看来,该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和创新性。首先,该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和理论观点新颖而富有创造性。该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依次阐述:道德责任感的特点;道德责任感与个人利益追求的关系;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一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类:正当的行为、失当的行为和应当的行为。正当行为是那些为社会公正标准所许可的、一般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既不崇高也不卑鄙的行为。失当行为是那些该做而未做、不该做而做了的行为,或者说是那些该履行的义务而不履行、不该享有的权利而享有的行为。应当的行为是那些为了社会和他人利益而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利、做了本不属于自己义务的事情的崇高的行为。比如:一个人自己出力挣钱以供自己享用,这是正当的行为。一个人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失当的行为。一个人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救济了贫困者,这是应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从整体上对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进行系统阐述,不仅坚持了马克思的批判性原则,并且将实践的观点贯穿其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信念与信仰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信念"与"信仰"的关系,学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念和信仰的意义基本相同,可以互换,另一种观点则将二者截然分开,把信仰作为宗教的专用词.而且,由于英语的belief、faith和德语的glaube均既有"信念"的意思,也有"信仰"的意思,所以,中文有的译为"信念",有的译为"信仰"(比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同译本就是如此),这就造成了人们对该问题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有: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失范,道德情感的麻木、困惑、缺失,道德生活动力的欠缺或扭曲和道德人格分裂等。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根源包括德行与幸福的严重背离,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及其所引起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与人们道德信仰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等。扭转道德信仰危机的措施包括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建立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一致社会制度.正确对待个人自我利益追求与道德信仰的关系,加强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人们往往从两个角度来划分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一种是在伦理学全部理论层次上进行划分,将伦理学家区分为元伦理学家或规范伦理学家,将伦理学体系也非此即彼地归入元伦理学或规范伦理学;另一种分法是在伦理学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加以划分,把对道德命令或道德规范的建设作为规范伦理学的问题,而把对道德规范、道德判断的实质和依据问题的探讨作为元伦理学的研究。这样,同一伦理学家便可身兼元伦理学家和规范伦理学家,同一伦理学体系也既包括对元伦理学的研究,也包括对道德规范的建设。持第一种划分方法者将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看作本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的事情,范围局定在摩尔  相似文献   
7.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相似文献   
8.
一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一切积极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和财富是物质文明,在精神文化领域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和财富是精神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和财富,就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与政治信仰相融互动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 ,主要表现在 :以圣人君子和大同世界为共同的信仰对象 ;以天人合一和先验的人性论为共同依据 ;以为政以德、内圣外王为共同的实现途径。这种道德信仰与政治信仰的相融互动在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可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价值被边缘化。关于道德价值的深度思考离不开伦理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二是人怎么会有道德。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的必要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的可能性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分别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考察,由此就变成了四个问题:问题一是从社会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三是从社会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四是从个人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其中,问题四尤为重要。对问题一的探索包括德治论、整体福利说、社会契约论等;对问题二的探索包括义务论、目的论、宗教论等;对问题三的探索包括道德法制化、道德公正与德福统一、以道德的社会促道德的人、加强社会教化等;对问题四的探索包括道德成为人的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道德成为人实现自己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扩展善良人性、培育道德情感、来自经验层面的德福统一等。从现实生活中看,赏善罚恶和善恶报应、社会公正、德福统一、自我实现对促进公民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