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隋经籍志考证》是乾嘉时期的学者章宗源所撰写的一部对于《隋书.经籍志》加以考证的著述,此书虽然成书较早.但是此书长期秘不示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所存的光绪三年(1877年)由湖北崇文书局刊本仅有史部。至于此书是否全部完成,还是仅完成史部这一部分.众说纷纭.其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李庆《关于(隋书经籍志考证)的三个问题》,对于该书的成书、类目次第以及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是否窃取章宗源成果诸问题做了分析,还认为:此书仅完成史部,其他各部章宗源并没有做。  相似文献   
2.
东渭桥和中渭桥、西渭桥都是架在长安附近渭河上的桥梁,而东渭桥又因为地理 位置偏东,唐中央自开元年起就在此设置渭桥仓,接纳存储江淮漕运来的粮食,所以在唐后期 的几次发生在长安周围的战争,特别是“泾师之变”和黄巢守长安时,东渭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到了唐末由于藩镇割据,地方军阀不再向中央运送粮食,渭桥仓失去其作用,东渭桥自然也就不再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了。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北朝都实行曹魏开创的九品中正制。但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却发现,北周政权并没有继续沿用九品中正制,而是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概与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向没落,北周权力核心的组成人员出身不高,生活在该地区的士族实力较弱、地位不太显赫有关;也与该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统治核心成员实在想不出更好的选官制度不无关系。不过,察举制度也并非北周政权选官的主要途径,而且在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后期参加平叛的唐军主力河东、朔方等军先后发生兵变 ,旧时史家以为是主帅处置失当所致 ,这种说法欠妥。其实这场兵变是中央与地方藩镇矛盾激化的表现 ,而非个别将士为了某种私欲所为。同时也说明肃宗为首的中央已着手对地方藩镇的军队进行整饬 ,以防新的离心势力出现  相似文献   
5.
记载唐德宗时注师之变的杂史原有多种,今存者仅赵元一《奉天录》一种。作者系当时史官,成书于事变后不久,虽书中小有失误,但属于第一手资料,叙事较正史详尽可信,可据以考证史实真相,因而史料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   
6.
刘渊作为西晋末年南匈奴的首领,在其早年的质子生涯中,与西晋士族高层——太原王氏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这种联系的纽带,表面上似乎是乡党关系的作用,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却是基于某种互相的利益依赖:刘渊需要通过利用王氏在朝中的地位来保证家族安全,以及为南匈奴的发展赢得空间;王氏则需要刘渊的军事实力,以保证家族威望和家族故地的安全。二者互惠互利,各取所需。这种相互利用关系的建立,在西晋末年政局动荡、民族融合这一特殊历史大背景下来看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对江都之变爆发原因的分析,以为这是由于隋炀帝大量任用出身于山东、江左的非关陇集团人士,并将权力中心迁至江淮地区的江都,打破了宇文泰建立的关中本位政策,特别是宇文述在江都死后,以宇文化及为首的关陇集团成员及其子弟失去了中枢权力,政局完全被非关陇集团所控制,导致了双方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这场政变。  相似文献   
9.
北周之礼仪制度虽然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主要源于周礼,但是其中还参用汉晋的旧制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依据汉晋制度而制定的礼仪制度,此外还有个别礼仪制度是自创的,这些当与那些外来的士族相关,是由于西魏北周的统治者宇文氏家族以及其他的一些胡人和胡化汉人,进入关陇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一些汉文化,同时又受到了其他地区汉族礼仪文化的影响,兼容并蓄之缘由.  相似文献   
10.
北朝后期是一个胡汉文化趋同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生活在山东地区的汉士族大多加入到东魏北齐政权中。由于汉族的文明程度高于进入中原的周边胡族,这些士族又是世代传承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学识水准较高,因此他们对于进入山东地区的胡族及胡化汉人的汉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对于东魏北齐政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