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晦涩词的隐晦、不流畅、难懂、以至于难以翻译的特点,提出可以运用语境关联、视觉转换、语感选词,取意舍形、增译等技巧加以处理,从而达到"晦而不晦,涩亦不涩,美感顺畅,通俗易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望文生义"是中国人汉语认知的基本途径,也是与生俱来的认知本能。作为一种表义符号,汉字是中国文化"比类取象"思维的产物,具有表现力强,意象丰富,适于意合的特点。"望文生义"与汉字汉语之间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且天经地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公认的领袖,其诗歌创作对英美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究其渊源,应归功于中国古典诗歌.文章从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拓宽其诗歌创作与翻译视野、丰富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和分析,尝试将英语演讲引入课内外的教学实践中.实践表明,英语演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促使学生主动加强文史哲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过参与和指导英语演讲也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加强思维训练和文史哲学科间的联系对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文章试图利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异化"、"归化"的理论本质,克服翻译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摆脱二元对立的束缚,树立翻译研究的辩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通过列举一些公示语及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误译实例,探析了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避免产生相应错误的若干建议,旨在呼吁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公示语和对外宣传材料英译的质量及重要性,以达到预期对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