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文化理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乐铄 《语文知识》2009,(3):26-29
最近20年中国大陆教科书中新出现的五六种比较文学类型如“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跨学科文学研究”等,有些其实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或比较文学的某种别称,有些则由于其无论研究对象还是方法体系皆不出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范畴,实际是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这比较文学两大基本类型的子类型或亚类型。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子类型都是在研究实践中产生的,子类型是基本类型研究路径、程序的延伸、细化与拓展。随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发展,在无论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中,都可能诞生新的子类型。  相似文献   
2.
乐铄 《语文知识》2008,(3):25-29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喜剧皆多兼具悲喜二性,但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小,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大。两大古剧的悲喜性质尤其有明显差异,古希腊戏剧里的“悲”主严肃赞颂,“喜”主滑稽讽刺.富民主气质和思想教育性;而中国戏曲里的悲喜皆甚为本色,是对世俗人生哀怨欣喜更直接具体的反映。同为杰出戏剧文化遗产的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多所区别,明显是戏剧的不同类型,那种认中国戏曲里多有悲剧。并将中国戏曲比拟分列为“悲剧”与“喜剧”。其实是戏剧文类比较方面的含混与偏误,反映的是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东渐中崇尚西方的“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这一思维在后来许多年文化研究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3.
乐铄 《语文知识》2011,(2):24-28
《人间喜剧》喜写物质世界,比《人间喜剧》早了近百年的《红楼梦》也重视写"物",并且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举凡衣食住行,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之物,应有尽有,完全可称《红楼梦》重于、也胜于《人间喜剧》写"物"。《红楼梦》中的"物"能反映封建末世贵族之家经济制度、富贵奢华、封建等级关系及其衰亡,并起演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与《人间喜剧》中的"物"一样,也是一种"环境",是恩格斯所述"典型环境"中的物质环境部分。  相似文献   
4.
林白《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常被评论家归入“私小说”派作品(下文即称它们为私小说),是近年女性写作中的一种新情况。这个“新”主要不指它以女性欲望表述为主题,且描写颇为暴露乃至越轨;也不指这一表述可能有的逆反传统性别秩序的意义——文明史中,女性欲望较男性欲望受到更重的压抑,越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里,两性欲望的释放越显差异。这个“新”主要指的是它作为女性作者表述女性意义敏感的女性欲望,其“性别”的视角却甚为柔弱且迷误。嘲讽、仇视男性,是近20年女性写作中不难见到的一种偏激…  相似文献   
5.
乐铄 《语文知识》2014,(7):7-10
中国古代长篇主写男性,但《红楼梦》笔墨更多用于女性。它着重写封建世家盛衰、其日常生活、“二门”内的“理家”等,当事其中的自然是更多女性。它以宝玉、黛玉、宝钗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这爱情曾自由而真挚,男女当事人得均等表现;这婚姻被包办,包办者多女性家长如贾母、王夫人;这宝玉为“情种”,心仪多位姑娘与丫环:整个一场婚爱悲歌,处于中心的男性其实就宝玉一人,而女性却有十数乃至数十位。有统计,《红楼梦》“一共写了男子235人,女子213人”^[1](P.753),人数上男略多于女,但从出场活动、扮演角色、支配情节这些方面看,女性人物明显更占篇幅与位置。这从回目便可见出,小说的较重要角色多在用以指示本回中心人物与事件的回目上得以标示,240个回目里,直用人物名姓的有126例,其中男53例,女73例;用代称的有89例,其中男36例,女53例,二者皆女多于男。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以近半篇幅写“奴才”与小人物,它的贵族之家盛衰主题半是靠奴才叙事表现的,而它的“色空”思想也借助于对贾瑞、尤氏姐妹等小人物的书写来表达。它的中心人物安排呈主奴双重结构,平儿、袭人、紫鹃、鸳鸯、晴雯的角色、脾性、思想意识乃至命运遭遇等皆与主子对应。它能集中国古典文学下层社会叙事的大成,既由于成功运用了现实主义方法,也由于持朴素的民主平等观念与人道精神,可称民主现实主义文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评论已经谈及,“五四”女作家创作的“主要的对象总是‘爱’”,并且这个爱包括母爱与两性间的“自由恋爱”。①不过这评论忽略了“五四”女作家还曾有过一个博爱主题,“五四”最初几年,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