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文化理论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积累辨识古诗词中的成语,是学习古文古诗词精美语言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成语的源头就在古文及古诗词中。近年来,一些省市的中考题中常有辨识诗文中隐含的成语问题,其意也在于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句的积累,如何辨识这些成语?现举例解说。一、原创式成语。这类成语指先有诗文出现,而后诗文中的某个短语或句子被后世相延习用而定型成为成语,具有首创性。此类成语多出自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秦汉以后作品中当然也有。初中课文中的这类成语以孔子、孟子的作品中为多。如:出自于《〈论语〉十则》中的成语有“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2.
读下面两个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例句:①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②妈妈称回几斤苹果,准备招待客人。(1)这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是。(2)请你再举出一个也是表达这个意思的词语,并用它造一个句子:。(3)以上几个句子的使用,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什么特点(或规律)?(四川内江市2002年中考题)这道试题特点十分鲜明。一、例句材料朴实易懂。例句中的两个语言材料一是出自课文《白毛女(节选)》,一是学生们很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扯”和“称”是口头语,学生容易接受,这符合中考试题…  相似文献   
3.
X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中考有一道形式别致的补写题: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2)?综上所论,不难看出(3)。提示:吴王夫差——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考试题的改革,对联题在中考试卷中已占一席之地。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形式优美、内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现象,深爱大众欢迎。中考卷中的对联题客观上起着一种导引作用,让学生在欣赏对联的语言形式之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考生做对联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就2002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出现的对联题谈谈其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5.
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围绕孔乙己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这一主问题,自主提出子问题,然后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分组讨论。其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很独特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为何就要温两碗酒?这对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有没有作用?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契机,完成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要温两碗酒,是故意摆阔,以此来回应(抵消)旁人对他的取笑,以及故意掩饰别人揭他伤疤带来的难堪,从“排出九文大钱”这个细节可以得到应证。他不反击别人的…  相似文献   
6.
主题的升华是指文章的主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是指作者的思想境界从所描述的事物的表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凸现出文章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关键所在。优秀的作品,总会在主题的升华方面下一番功夫。常见的升华主题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了为确保混凝土质量而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了与混凝土施工质量密切相关的几项基本数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明诗》)意思是人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因外物而感发。人的这些丰富感情既可单一表露,也可在某种特定情境之下互相交织,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写好复杂的情感能够更真实地刻画人物性格,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写好复杂的情感?一、写好人物单一情感的变化。复杂情感是多种单一情感的叠加或交织。只有着力写好各种单一情感的变化,才能使复杂的情感有依附。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小桃树》第二段开头写早晨下小雨,“我”很高兴。不料雨越下越大,一整天不能出门,使“我”的心情变…  相似文献   
9.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