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崛起的新生代诗人,他们努力超越当时诗坛抒情样式的单调和浮泛,自觉探索新的抒情表达方式,其特点与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客观化抒情,智性化抒情,戏剧化抒情,为丰富新诗的表达策略,提高新诗的智性品质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探索中走向成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战争构成20世纪40年代学发展的核心背景,制约和影响着这一时期学观念和学运动、创作方法与创作潮流、学思潮与学论争的发生演化,形成战时学思潮的一些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4.
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诗艺的某些成功经验以深刻地反映民族生活表现现实主题,至今仍是新诗努力的方向之一。40年代“九叶”诗人曾从反映对象、表达方式、意象艺术与语言技法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这类诗的艺术形式问题。他们虽未现实地达到目的,但理论探求值得进一步讨论写总结。  相似文献   
5.
李怡多年涉足新诗研究领域,其新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一书,以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错综复杂的联系作出周密的考察,有力地证明中国新诗并不是什么“用中文写的外国诗”,而是既学习借鉴外国更接续转化传统的结晶,为新诗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相似文献   
6.
在为数不多的新诗研究者中,李怡是后起之秀,他先以论文逐渐引人注目,零散地表露出对新诗的敏锐感受与真挚喜爱;这次,他以专著的形式集中展示其对新诗的深刻理解和新颖发现。他以《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为题,关注于人们不大关注的方面,对研究者有意无意疏略和遗漏的部分展开探讨,在学术的生荒之地举锄掘进,知难而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阐释。 本书为论题设立了一个宏大而合理的框架,即认为中国现代新诗是在中西方诗歌传统和新诗人艺术创造精神三者合力作用中生成并不断发展的,新文学的进程向外采撷与向内发掘同时并  相似文献   
7.
九叶诗人在语言形式领域的一切探索与尝试,都是对成长期的现代汉语文学表现力的顽强发掘、实际验证、持续拓展和不断丰富.他们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章法上以艺术逻辑取代自然时空顺序,句法走向复杂多义,词的用法灵活多变;在比喻修辞方面,大面积采用远取譬的奇特联络,创新性地运用潜喻和抽象比喻;在语体领域,提炼口语为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现代白话,发掘知识分子语体的特殊蕴含,在讲求文法逻辑和强化议论、叙事成分的同时,探求新诗语言散文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先举两个例子: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大雪压青松》 “咧,我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它美妙地演奏起来……。”——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  相似文献   
9.
2019年《新九叶集》出版标志着“北外诗群”的亮相。这群诗人以接续“九叶诗人”和“作者兼译者”的新诗传统为目标,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朦胧诗”“第三代诗歌”潮流同声相应。其创作感受敏锐、诗思冷静,善于抒写日常生活的平凡性及发掘点滴颖悟;对于中外语言文化“交叉地带”的描述,自信从容的气度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也是这一诗群化解近代“悲情史观”的极大特色。他们致力于外国当代诗歌、超越英法俄的多语种译介,拓宽了中国诗歌发展的眼界,业已融入中国新诗传统。《新九叶集》及“新九叶”诗人的出现,重新提出了学校教育与诗歌教育的严肃话题,值得引起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