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文化理论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章从茅盾的代表作《子夜》的本入手,分析都市空间,历史事件与虚构情景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明喻性的叙事方式,社会批判的具体锋芒所指,对其作为“‘新形式’的历史小说”特色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一 翻译作为触媒,有效地作用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周作人(1885—1967)译日本小诗,可谓显著的一例。朱自清(1898—1948)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曾写道:“周启明氏民十翻译日本的短歌和俳句,说这种体裁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是真实简练的诗(注:见《小说日报》12卷5号),到处作者甚众”。  相似文献   
3.
左联烈士胡也频的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作者自署“一·九二九年五月七日早上二时作完于上海”。小说标志着胡也频创作道路上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立场转变的新起点。可是,关于这部作品的最初发表时间,有关文章和著作的记述存在着错误。瞿光熙同志在《胡也频两部革命小说发表的周折》(《新民晚报》1960年5月26日)一文中说:这部小说写成后未能发表,一九三○年六月才出单行本。一九六一年,瞿光熙在《关于胡也频殷夫几件事迹的考证》(见《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 一文  相似文献   
4.
这是茅盾第二个散文集,收茅盾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散文、杂文四十四篇.关于它的初版时间,魏绍昌等编写的《茅盾著译图》(最初发表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版《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6辑,后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月版《茅盾研究资料》)这样记载:“《话匣子》,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2月初版”.但这就有了问题.因为收入该书的文章,如《上海大年夜》,作者曾自己标明作于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其时《话匣子》已经出版(按一九三四年二月初版说),为什么这篇后写的文章也被收入了呢?至于在一九三四年二月以后发表的收入《话匣子》的文章则更多,如:《从五四说起》、《我们有什么遗产》、《思想于经验》、《新,老?》,刊于一  相似文献   
5.
王中忱:各位朋友。昨天是立春,今天阳光特别好。春光明媚,在这么好的日子里面,格非又推出来一部新作,就是《人面桃花》的第二部——《山河入梦》,所有的朋友都非常高兴。作为这本书的出版方榕树下公司和作家出版社就发起了这个研讨会。我先介绍一下今天来会的各位朋友,我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王中忱,是格非的同事。  相似文献   
6.
一、论艺术描写 几乎随意找来一本介绍文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的书,都不难看到关于艺术描写的定义。毫无疑问,这些定义是细密而严谨的,以至无论运用到哪个作家的作品上都恰如其分。但惟其如此,又未免使人觉得它过于纯粹、过于抽象了。从理论概括的意义上说,抽象的定义自然不乏存在的价值,然而,如果我们把艺术描写放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下,联系一定的创作原则和文学思潮去考察,却会看到远比抽象定义生动活泼得多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