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山东局鉴于其他城市接管中的失误,在接管青岛之前进行了妥善细致的安排。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对山东局的接管策略做了必要调整。在接管过程中,各部门在军管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又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接管方案,保证了整个接管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同时,为了塑造新的社会风气,中共政权还采取了诸多配合城市接管的政策措施:确立革命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安抚工人情绪,稳定工人生活;加强理论学习,完善管理制度;占领舆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这些措施为青岛政权顺利交接和社会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发表的《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一文,存在诸多不足或失误之处:第一,马礼逊《华英字典》在英文解释上,对"Freedom"与"Liberty"有所区别,但在中文解释中皆以"自主之理"一词译之;第二,传教士《自主之理》文中的"自主"、"自主之理",即指英文"Liberty";第三,《新解地理备考》的最早版本,最晚当在1847年已经刊印;第四,蔡锡勇在《美国合邦盟约》中,明确以"自由之福"对译"the Blessings of Liberty";第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自由"概念进行的是批评,而不是引介。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上半叶,传教士用"自主"或"自由"对译"freedom(liberty)".但在此后几十年里,他们或许因为"自由"语词的传统消极色彩,更倾向于使用"自主"一词,而且多表示一种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权利.大约1880年前后,黄遵宪受日本自由民权言论熏陶,第一次在民权意义上对"自由"作了界定,可惜没受到国人重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黄遵宪和严复著作的流行,"自由"才逐渐压倒"自主"等语词,成为朝野士大夫热衷讨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中,严复不但对"自由"一词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界定,而且将其提高到话语表达的核心范畴,奠定了现代"自由"语词的基本形象.梁启超则融合严复与日本学者的"自由"界定,以自己清新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构建起了现代"自由"话语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胡其柱 《寻根》2008,(4):106-113
在人的社会里,有主流与边缘之分;在词的世界里,亦有核心与辅助之别。有些词汇星光闪耀,牢牢占据着词语世界的中心;有些词汇则默默无闻,只能充当核心概念的点缀。但是,词语有时候就像人生一样,不会祖祖辈辈役于人下,也不会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前现代社会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旧词,到了现代则有可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新锐。“自由”一词便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建国前后,党的工会工作一度出现波动。邓子恢向中央汇报了中南区的情况,引起刘少于和而岗的关注。刘少奇与高岗等针锋相对.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工会理论。李立三在邓子恢报告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工会的立场问题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并上书毛泽东谈了自己的观点。毛泽东为了确保人事稳定。以牺牲李立三消弭了高岗、刘少奇之间的分歧。李立三的跌落虽然暂时缓和了中央高层之间的分歧与争论,却强行阻止了邓子恢、刘少奇等人对工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得新中国的工会长期萎缩.失去了自己特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