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5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2.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0,(3):180-185
热心仕进,渴望功名,原是旧时代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但像李鸿章那样执著,那样迷恋,却是古今少见的。一般人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李鸿章则是不分顺境逆境,不问成败利钝,总是过河卒子有进无退。他把功名利禄看做命根子,入仕之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官场,真是生命不息,做官不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迷"。曾国藩说过:他的两个弟子,"俞樾拼命著书,少荃(鸿章)拼命做官"。以高度的自觉、狂热的劲头、强烈的欲望追逐功名仕进,这是李鸿章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3.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1,(1):162-164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关注那里是否有图书馆——我把它看做充实头脑、净化灵魂、安顿文心的处所。从前我一直认为,这不过是个人的兴趣,恐怕没有普遍意义;想不到,"海外存知己",竟然也有与我同好的。  相似文献   
4.
那次,我和十几位文友应邀到山西省的杏花村汾酒集团采风。勾留数日,诗酒风流,饱谙"诗意的栖居"的雅趣。那里多的是花香鸟语、绿树荫浓、安宁静谧的田野风光,而少有城市的喧嚣、纷乱、  相似文献   
5.
禹王碑溯源     
岳麓山的禹碑,位于云麓峰西北,碧虚山最高处石壁上,高1.84m,宽1.4m,碑文9行,共77字,每字直径约16cm.这77个苍古奇民的神秘文字,如虬似螭,诡怪难辨,若鸾飘凤舞,与殷商甲骨文及金文无相似之处,也不同于战国楚墓出土的蝌蚪文,有人说是符篆,有人说是缪篆,有人说是蝌蚪文,也有人说是少数民族文字,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对26名坚持太极拳和练功十八法锻炼的老年人,进行了血浆t—PA、PAI活性的测定,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和 CHD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坚持太极拳和练功十八法锻炼的老年人,血浆PA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HD组。这对防治AS、CHD等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金融危机等影响下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要主动按照新形势对学生就业的新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全面提高学生应对新形势下就业新要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4,(1):163-169
<正>一席话叙写张学良的亲朋故旧、社会交往,我觉得有一个人需要缀上一笔,那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因为从他对于溥仪的关注,特别是为这位前朝废帝所设计的人生道路中,可以洞见其人格、品性和卓越的识见。  相似文献   
9.
自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提出西汉刘歆《七略》中有“互著”之法后,历来都有不同看法。章氏据《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称省例而提出“互著”之法,实际只是一种推测;而反对者亦无强硬的实证。《七略》今已不存,我们只能据《汉志》  相似文献   
10.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09,(5):181-184
武斌先生是一位起步较早、文化视野开阔、学术成果丰厚的著名学者。1980年初,他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尤其是对于西方哲学有深入、独到的研究。而后供职于辽宁社会科学院,同样以哲学为基本研究方向,进而拓宽研究领域,进入人论、人格理论、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社会学、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