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文化理论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没有什么职业能像学术刊物的编辑那样 ,总是真切地感受着时代文化思潮涌动下的学人思维的律动 ,并且因此而时常生发出作为学术思想推介者的种种感慨。十年了。积十年之感慨而一朝抒发 ,那万千感慨 ,又似乎多在言语之外。文化 ,作为一种聚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思想智慧、艺术情趣和生活风习的价值存在 ,其多样复合的内容和迁延变化的特性 ,总是引发出相应的文化研究事业的繁荣。不妨说 ,人们热烈地讨论文化问题这一行为本身 ,就可以看作是文化昌盛的具体表现。十年了 ,感谢各位作者的热情投稿 ,使我们初步实现了搭建一个文化讨论与思想交流的…  相似文献   
2.
(一) 郑文焯是致力于《清真词》研究的清代学者之一,其《片玉词批本》云: 清真风骨,原于唐人刘梦得、韩致光,与屯田所作异甚而同工。其格调之奇高,文采之深美,亦相与颉颃,未易轩轾也。郑氏追溯渊源,说周邦彦与刘禹锡、韩偓一脉相承,是自有其道理的。刘禹锡,时处中唐,“元和初,以附王叔文被贬,为八司马之一。召还之后,又以咏元都观桃花触  相似文献   
3.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4.
道德文化的生成与异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反思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实际上同时是一种道德异化传统.在中国道德文化一些关键性思想意识的生成机制中,就原生性地含有异化的成分"殷鉴"意识所表征的道德专利和垄断"革命";"有德"与"有位"依存论所折射出的道德文化主体不能独立自主,以及最终演化为边缘化传统;诸子百家对人心险恶的历史警惕,以及道家文化对伪劣道德的激烈批判,却被精神的逍遥之游所消解;在道德修养的范式设计上,道家的"两行"诡论与儒家的危苦磨难,表现出反塑造和过度塑造的倾向;凡此,都需要我们以反思的态度重新辨识清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清理前人"风骨"阐释的内在理路为基础,进而探询其历史建构的合理框架,通过对其渊源及走向的分析,最终确认被定位在"风清骨峻"之美的"风骨"美,一方面应该包含两汉文章风度在内,另一方面具有批示高扬气度的精神倾向.文章缘此而对两汉魏晋以来的诗文风格进行了以"风骨"美为主要参照的具体评析.  相似文献   
6.
道义、滋味和技艺--中国古典文学思想与新世纪文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口来谈论文学理念这样的问题 ,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因为生活所赋予人们的对话热情已经不在这种非趋利性质的方面 ,而文学研究界本身也有点失去了对理论问题的兴趣 ,不管其原因是什么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说当今的文学创作 (有时是制作 )形势和研究 (有时是操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发见中国早期政治诗学的特殊价值及其所以形成的思想文化原因。文章指出 :在周秦西汉的历史巨变过程中 ,礼乐教化传统经历了秦处士横议的改造和秦汉天下一统的再改造 ,天命赏罚的信念递传为灾异谴告的学说 ,它们共同作用于“经”“纬”交织之下的诗学 ,于是实际形成了自上而下辩护性的教化说和自下而上批判性的讽刺说 ;“士文化”传统作为上下之间的中介 ,其双重性殊可注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关注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怎样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学术视野 ,在具体联系二十世纪初文化学术形势及大学讲坛体派的基础上 ,确认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研究的现代展开方式 ,兼综向来有彼此对立之势的新旧文学文化体系来作辨析 ,亦兼综向来视为分异的“文选”“桐城”体派来作辨析 ,并通过比照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理论思路 ,揭示出以美学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文学理念和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念在现代学术发轫期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以数据主义为基础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形态,应当改革为“定量” 与“定性” 独立自主而相互参照的新形态.为此, 需要反思“五千年”人文传统与“一百年”科技理性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式.基于这种反思理性,建构“通古今之变”的“中国文学” 学科,可以超越中国文学的“新旧隔阂”而实现“通观”阐释.关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