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学科对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所具有的引领意义与支撑作用,一是在学科建设上,强调科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学术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优势,彰显专业特色;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师风师德的培育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四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整体提高的同时,注意拔尖人才的培养。这对于今后此类本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非的文学思想是有关《韩非子》文学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研究较多侧重于韩非有关文学或文艺的主张,而对韩非散文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或者说其中所见之文学思想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不论。其实,后者更应是我们所关注的。以现代的文学观念去对韩非散文作全面、整体的分析与总结,可以从中抽象出一系列与传统文学理论以及现代文学思想相关的看法来,有关文体学、文学思维、文学形象、博喻理论等就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赵逵夫先生《古典文献论丛》是当前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对出土文献、敦煌文学文献、宋前戏剧以及诗赋文献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界倡导‘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本书的很多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如何走出。这一命题的具体回答。  相似文献   
4.
韩非身世与生卒年代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韩非的身世消息,目前所能作为直接证据的应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韩之诸公子”一句。陈千钧先生因此推测说:“非乃韩王之子无疑,当是茾王或桓惠王之子也。”关于韩非的生年,目前并无史料可据,钱穆先生以李斯的年龄来推测韩非大体生于前280年,其说可取。有学者以堂?公的年代来确定韩非的生年,因为有些矛盾无法解决,故不从。韩非的卒年为前233年。  相似文献   
5.
历代韩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晚清民国以来,韩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格局。综观20世纪的韩学发展,其主要进展体现为四点:一、对韩学思想的特别关注;二、对《韩非子》文本的特别关注;三、对韩学文献的特别关注;四、对综合研究的特别关注。与此相应,韩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涉及对历代韩学文献的全面清理、对《韩非子》文本的重新整理以及韩学史的现代建构,具体包括历代韩学文献叙录、古代韩学文献汇编、现代韩学论著萃编、《韩非子》汇校集释集评、中国韩学史建构等五个方面。韩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既是对诸子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与新范式的探索,也是对新时代古籍整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同时,全面清理传统的法家文化资源,发掘其现代价值,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姚小鸥《洛道五丈渡汲水》一,已背离了正常的学术争鸣与批评。该对赵逵夫先生关于《公莫舞》的研究作了严厉指丽,谓其“抄袭”、“剽窃”杨公骥先生的研究成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本从《公莫舞》的研究史,赵、杨研究的比较,以及赵的贡献与其所遵循的学术规范等方面,对该予以反驳,并论及其在学术批评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8.
姚小鸥先生《<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商榷》一文,对赵逵夫先生关 于此方面的研究多有批评。本文结合《公莫舞》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对姚文所提及的主要问题再作 具体商榷,主要涉及《公莫舞》的版本与校勘、脚本的主题内容与西汉武帝时的社会背景、脚本的表 演形式等内容;并由此论及学术争鸣的目的与态度、学术争鸣的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使秦"是韩非政治活动中很重要的方面,前人多认为韩非生平中仅一次出使秦国--也就是他客死秦国之行.这种看法是值得讨论的.综合<本传>以及<史记>、<战国策>、<韩非子>等材料,可以考证出韩非曾两度出使秦国.第一次在公元前237年,李斯说秦王"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使其谋虑下韩之策,韩王安深以为患,于是派韩非使秦以图"存韩";第二次在公元前233年,即<本传>所载"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入秦后与秦廷重臣李斯、姚贾等有过激烈的斗争,终遇害.韩非两次使秦的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这一点对于理解其爱国思想与人格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源于龙、马的血缘关系以及战国时期以"御"为话题的讨论.马意象的定型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