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几年以前,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罗马尼亚剧作家奥·巴琅格写的话剧《公众舆论》,至今念念不忘。那个剧写的是在一家新闻单位——《明亮的火炬》报社里发生的故事: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该报副总编辑吉特拉鲁是怎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又终于在公正舆论的支持下战胜了腐败丑恶的经历。最近又把这个剧的剧本找出来全文看了一遍,里面确实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和语言。剧本的结构和人物安排是独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更有趣的是在一开头的剧中人物表里有一个角色就叫做“公众舆论”,下面注明这是个“隐喻的人物”。这个角色并不出场,出场的是一个名叫“康士坦丁·布拉纳”的新闻部长,剧作者特别说明:“上述两个角色将由同一个男  相似文献   
2.
30年以前,报纸上有人写过文章,引了一段古文,来比喻旧社会有些记者那种令人作呕的姿态:“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及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宗臣:《报刘一丈书》)宗臣的文章,原意是表白他自己的心态,决不愿做那种趋炎附势、逢迎拍马的人。“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刘一丈劝他要做到“上下相孚”,宗臣的意思是,“世所谓上下相孚者”,原来就是那副模样,“长者谓仆能之乎?”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3.
从国外归来,正赶上十三大进程过半。首先给我以强烈印象的,除了大会本身的重要内容以外,毋宁说是大会以外另一个热闹场面——中外新闻记者的活动舞台。据报道,参加这次大会采访的中外记者共有400多人,其中海外记者(包括港澳台记者)就有近300多人,真可说是打破了历史纪录。从开幕到闭幕,大会新闻中心安排了12次记者招待会,每天都有活动。尽管有些外国记者叫喊忙得“真是累煞人”,但他们纷纷评论十三大是“中共历史上最开放的一次大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会闭幕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新当选的中央领导人会不会在某个场合和记者们见见面,新闻发言人朱穆之回答说,有可能。果不其然,两天后,十三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以赵紫阳为首的新当选的五位政治局常委就来到朱穆之举行  相似文献   
4.
离它远点好     
据台湾《雷声》周刊刊载的一篇文章透露,在国民党《中央日报》担任过半年“代理总编辑”的朱宗轲,动不动就要修改下属编辑的标题,以显示他“有学问”,但常常改错,以致弄得人啼笑皆非。有一次,大约是1980年10月10日,一位编辑拟了这样一个标题:《国庆活动高潮迭起》,到了这位“代总编辑”手里,大毛一挥,把原来的标题改成《国庆庆典活动/高潮不断迭起》,“国庆活动”中间还要加上“庆典”,  相似文献   
5.
记者这一行,也许有点先天的职业缺陷。那就是他的实践的对象和内容,往往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他的亲身实践行动的产物,他所报道的客观事物,大都是别人的实践。他往往是通过事后的了解,才去对那些事物加以反映,再去传播给更多的人。这事后的了解,是通过采访来实现的。当然并不排除有些事情,记者有时身临现场,他所报道的也是他自己亲眼看到的。但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记者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7.
“要人行踪”这个词,见之于一份“红头文件”。“要人行踪”怎么发新闻,这件事也要由权威的“红头文件”来加以规定,这大约也是一种“中国国情”,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但无论如何,作为新闻改革的一项措施,有这个规定总比没有这个规定好。一份“红头文件”说,要改变过去存在的以“要人行踪”为主和指定登稿的旧观念、旧习惯,今后不应以领导人的地位来决定新闻报道,除了统一规定的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论调曾经一度在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这种论调叫做“先专后红”论。据我看,这种论调的持有者之中,至少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所谓“先专后红”也者,实际上是想把“专”作为“红”的资本,而把“红”作为“专”的装饰。你很难说这种人的主要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只不过是想把这“专”与“红”当作两笔赌注,用来在他所想象的人生的赌场上押宝;他既不想真的“专”,也不想真的“红”,他无非是想用这两者互相辅助,作为他攀登他的“进身之阶”的两把拐杖而已。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艾青的“国际声望”,不就是被她或他当作资本和装饰的吗?然而这些据说是由于她或他带着其固有的荣誉参加了共产党而使党增加  相似文献   
9.
有些话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脱颖而出”这四个字通常是说一个人才思横溢,文字流利;但是,如果这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失去联系的话,它也可以形容一篇文章的作者语汇何其贫乏,陈词滥调何其多。我们的新闻中有些公式化的语言确实  相似文献   
10.
画瓢     
敏感对于每一个新闻记者是可贵的特性,这种特性能使任何事物都逃不过新闻记者的嗅觉。区别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是新闻记者依靠他的敏感和嗅觉而锻炼成的最起码的才能。然而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常常使新闻记者丧失或者根本无法获得他的这种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