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昌平区商贸委的退休干部杨女士准备办理出国旅游签证,办理签证时需要退休证,由于杨女士已退休多年,退休证件早已丢失。为了找到相关证明,她先后去了原单位、区人力社保局查找多次都没能找到。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在焦急万分之下,杨女士来到昌平区档案馆,她一进档案馆就着急地说:"快帮帮我吧"。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经过耐心细致的询问,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一边劝她不  相似文献   
2.
动态简报     
<正>东城区档案局编印《档案工作100问》该书分为十五个篇章,近2万字,内容覆盖档案工作各环节,既集合传统档案工作应知应会的基本常识,又涉及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服务外包等前沿发展内容。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问题设计贴近基层档案工作实际,答案参考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档案业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力求做到清晰准确。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北京加速发展的需要,解决日益增长的用水问题,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十三陵水库设计方案;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修建方案,并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赞同;1958年1月21日,第一批5000多名志愿群众带着满腔热情、行李、粮食和炊具来到工地,打出了“和时间赛跑,与洪水争先”的标语,挖出了水库建设的第一锹土,这一天成为了新中国水利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  相似文献   
4.
云欢欢 《北京档案》2012,(10):58-59
婚书是指男女双方允定婚约的文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就有管理婚姻事务的"媒氏"负责颁发婚书的记载。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档案,是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唐律·户婚》中明文规定,男女缔结婚姻两家需互报婚书。《唐律》被誉为封建社会的法律典范,而这项律条也在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被一直沿用下来,婚书成为了古代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地处昌平城区中心,始建于1957年,是全区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三级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693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63377平方米,承担着全区居民和辖区内驻京、驻军、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级各类人员的诊疗及各类突发灾害事故的人员救治工作。昌平区医院历史上共经历了五次改扩建,现有门诊楼一栋,住院病房楼两栋,教学楼、医技楼、办公楼及后勤楼各一栋。2011年昌平区委、区政府投资1.25亿元在原医院大门及门诊室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病房楼。  相似文献   
6.
正昌平区政府街位于昌平区中部,因1949年后昌平县人民政府建于此而得名。近年来,随着昌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政府街已成为昌平区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核心地段,最繁华的地标级街道。  相似文献   
7.
题记:1971年,因修建昌平百货大楼的需要,100多名工人奋战两个月,昌平鼓楼被夷为平地,一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此消失…… 在昌平区档案馆的馆藏照片里,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保存完好,拍摄时间为上个世纪30年代,规格为15CM×11CM,左侧有一张日文说明标签,大意为:"据说昌平县原来叫永安城,官府从白浮围城迁移至此.有名的明十三陵位于县城的北部,据此有5 公里."照片拍摄的是一座"谯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直到现在依然被老昌平人念念不忘的鼓楼.  相似文献   
8.
1958年6月30日,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内的十三陵水库建设工程胜利完工。许许多多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他们自带行李和干粮,从四面八方步行到这里,扎根工地不回家,开创了群众自发义务劳动的先河。四十多万义务劳动者用160天建成了一座总蓄水量为80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虽是锄挖肩挑手推,却成就了中国水利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7月18日下午,昌平区兴寿镇香屯村村民齐某夫妇将写有"心系百姓,为民排忧"的锦旗赠给昌平区档案馆查阅大厅。他们一进门便说:"感谢档案馆的同志帮助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今天是特意过来感谢你们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