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1.
我国数字出版业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的进步是传播生态变革的催化剂,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大众传播形态,并促使传统传媒集团不断进行战略革新.以英国广播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传媒集团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内容和渠道进行深度集成,充分挖掘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并以业务整合为契机实现跨媒体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传播领域内的强势地位.面对新媒体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媒体应该了解与西方传媒的差距,学习其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力争改变国际传播领域内“西强东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论 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鲁宾斯坦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人或群体传达给另一个人或群体的信息"①.金灿荣则从形象接受者的角度提出国家形象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侧面,客观形象(image)是多数人认同的、相对固定的心理记忆,而主观形象(perception)指的是个体主观的知觉,多个主观感觉的集合构成形象②.法国学者巴柔则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出发研究形象,他认为国家形象应该包含文化和社会两个侧面,即形象是"在文化中,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③.因此,国家形象的研究是对一国现状和国家实力的整体认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6.
(接上期) 三、如何保护信息主权从前文我们看到,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技术形式对国家信息主权造成的挑战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属于全人类,不从属于任何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因而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行政主管.然而,现实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在没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世界政府"的丛林式世界里,虽然信息空间跨越了传统的国界,但由于国家利益的驱使,各国仍然会去维护各自的信息主权.2005年11月26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世界信息峰会上,与会各国与美国就信息主权问题展开激烈的交锋.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开始,中国尝试在互联网治理中引入网络实名制,在此过程中,作为规制主体(政府)与客体(网民)的中介,各类具有法团性质的社会组织纷纷与主流政治合意,将实名推进到Web2.0时代.以法团主义作为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收编实现了对实名制的有效推动和网民网络行为的规范,而网民也通过与部分社会组织的共谋进行分散而消极的抵制,从而构成了中国互联网领域不同行为体的多方博弈.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上个世纪末在全球兴起的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推动了全球化浪潮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人、物以及信息都通过互联网连成一个没有边际、互通互联的地球村.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质和能量,成为一国实力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在软实力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化主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对文化主权有着巨大影响的版权贸易也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版权贸易直接影响到国与国之间交往中的文化安全和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曾湘琴、胡志华、冉继军[18]则运用荷兰学者凡·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法和框架理论分别对2003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C)、今日美国(U.S.A Today)和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对华报道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国对华报道除了受到国家利益的驱使之外还受到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对华刻板印象的影响.邱林川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和仪式性传播模式分析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从1999年到2001年关于李文和案的报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