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现代谐和人性理想,作为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建基于人性二元论这一西方思想质料,在试图给国人一个现代身份的同时,必然触及东西文化的紧张感和异质性,也由此引发本土思想文化现代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通过阅读数学教学策略的文献,从定义、用法等方面总结出情境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策略、数学建模策略六种常用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并针对情境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可能出现的误区进行了分析、整理。通过整理,目的在于让广大的数学教师更好地了解这些成果,从而在使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宝莲灯》算起,中国动画电影长片的产业化发展至今已历十三年;而真正发力则是在2004年以后,以党中央及相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为标志,中国动画电影长片借力于经济转型背景下文化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内地电影市场本身的井喷式勃兴,开始逐步摆脱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弊端,走上了一条产量由少到多、技术由粗到细、市场由弱渐强的发展道路。分析2012年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动画电影产业所存在的一系列转型升级问题。  相似文献   
4.
5.
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中的宗教性,实际上是将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主体信仰,虽源于其个人生平遭际和思想裂变,却同时反射出现代国人的信仰尴尬。  相似文献   
6.
夏斌  冯学勤 《美育学刊》2020,11(1):78-85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在欧化主义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引进西方的制度、技术、思想等。在这样全盘西化的大背景下,西洋美术渐渐取代日本传统美术成为主流。然而,传统美术在短暂沦落后得以复兴。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首先,自上而下的政策并非完全西化,从政教层面上讲,全盘欧化会带来影响政权的不稳定因素;第二,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传统美术的价值得到欧美的肯定,甚至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第三是内在或思想文化上的因素,即国粹主义与国权论的兴起;第四是自下而上的因素,日本传统美术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对欧化美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政策、思想、舆论等方面都表现出复兴姿态的日本传统美术,也因此成功夺回了欧化主义潮流下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阅读数学教学策略的文献,从定义、用法等方面总结出情境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策略、数学建模策略六种常用数学课堂教学策略.通过整理,目的在于让广大的数学教师更好地了解这些成果,从而在使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刘海粟的艺术形上学思想,可以用“艺术是生命的表现”来概括。这一思想是将艺术作为启蒙、救亡的工具与作为现代个体信仰这两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的过程及内在思想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来自一个民族危亡、社会黑暗的年代之中对本国艺术和文化传统的沉痛反思和深切批判,因而产生叛离传统、推陈出新之启蒙使命,又在这种过程中深入触及现代性个体超越性价值空洞问题。“艺术是生命的表现”一语,实乃刘海粟本人化解传统—现代张力、弥合中—西裂痕、寻获个体意义和锚定社会价值的一个最终结论,也是其思想之路与艺术之路相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事实上,早在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并升格为一个新的学科门类时,一个最为核心的判断就应当毫无疑问地成为一面凝聚共识的旗帜:如果有一门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建筑等最为古老的艺术类型到影视、设计、数字多媒体、装置、行动、混合媒材等现代、后现代艺术皆可涵盖的、被统为“艺术学”的学问,那么就自当有一种在形形色色的各艺术门类之间探索共通性,进而说明此“学”区别于其他学术之特殊性的“元理论”,方能回答此“学”何以成立。“艺术学理论”因而正是构成“艺术学”这一门类的核心支柱。  相似文献   
10.
受哲学家东浩纪的影响,日本批评家斋藤环在出版于2007年的《媒介不存在》中展开了对滥觞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传统亦即“加利福尼亚意识形态”或“内爆主义”的批判。斋藤环在对“延伸论”以及“地球村构想”的批判中建立起其“反内爆”“反媒介拜物教”的媒介观。不同于极力鼓吹媒介力量的、认定其形塑人类的论者,斋藤环援用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以论证“内爆”之不可能性,进而为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的媒介迷思祛魅。就斋藤环凭借对“听觉空间”“东洋哲学”之特权性的否定来反对学者神化媒介的观点而言,或可把他审慎的媒介观视作一种“否定神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