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夜班编辑的难得上街逛逛,一上街多少必有收获——这是我的一点经验。却说这次上街的“收获”是,走过书亭,停下来看看书报广告,才体会到现在风气果然大为“开通”了。有一本《××杀手团》的广告中说:“本书惊险之极,看后冷汗浃背!”又有一本翻译小说的广告是“作者没有避讳(?)易遭诋毁的性爱描写,因为充满高尚情操的性爱本身也‘令人震感,令人销魂’…”还有“收获”哩,走过一家打烊的商店,有人在门前贴出一张大幅的手写广告:《香港、澳门新闻》,內容是《台湾色情之都》、《琼瑶两次婚变之谜》等等。此  相似文献   
2.
现在有个新名词叫“超前意识”。什么意思,我不懂。不过我朦朦胧胧感到报纸宣传中有一种趋势,可以称为“超前宣传”。什么是“超前宣传”?我也说不清楚。大概的意思是:事情还在进行之中,就赶紧宣传事情的结果(当然是好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京日报办了“电脑新闻”,十里长街多了一张“活动报纸”,引起人们的兴趣。我没机会去北京,不知其详;但上海街头电脑广告是有的,想来“活动”方式差不多。又想起解放以前,上海也有过“活动新闻”,就在今天的人民公园旁边、黄浦区少年宫大楼的屋頂。但当时没有电脑显示,只是用一排排电灯泡的忽明忽暗来映出字幕。无论如何,“活动报纸”是同上海人“久违”了。根据报上的记载,我可以设想“电脑新闻”的优点。屏幕上一分钟换一个画面,就是说,新闻必须简短扼要。长篇大论行不行?恐怕不行。陈词滥调多不多?恐怕不多。这就很象有些报纸的“一句话新闻”或者“标题新闻”,又象电台中的“简明新闻”,要言不烦,废话无容身之地。仔细想想,一句话两句话的新闻,原是新闻之“正宗”,后来发展了,才有消息、特写、通讯、“硬”新闻、“软”新闻等等花样。花样多是好事,可以使人们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满足人  相似文献   
4.
人们谈到报纸夜班编辑,往往说“辛苦辛苦”。这是一种同情。为了报答这种同情,我这里提供一点情况,希望能够增进同志们的了解。夜班编辑工作是辛苦的。倒不是因为时间长——工作顺利的话,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天的工作;而是苦于时间短。拿上海两报来说,报纸必须在清晨3时半以前开印,那么编辑必须在3时前交出最后一版的清样。这是时间的下限,是基本上不可逾越的,除非你甘愿在报纸之间的竞争中让你的报纸脱班,甘愿惹得读者因为不能及时看到报  相似文献   
5.
佛与贼     
这是一条登在报上的“本报内部消息”。 1988年11月6日《南通日报》星期版刊出了青年黄全泉因帮邻居救火被烧伤的报道,隔了一个星期,11月13日的星期版上就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 “本报讯这两天,南通日报社不少同志纷纷解囊,帮助因救火而受伤的如东孙窑乡青年建筑工黄全泉筹集治疗、整容医药费。目前已有50余名同志捐出人民币100余元。(下略)”抄下这条消息,目的不仅仅在于提倡新闻界人士掏钱做义举。南通日报同志此举所以值得称道,是因为他们向社会表明,新闻界并不超然于社会之外,只是作为旁观者说长道短,而是作为社会的一员,热心为社会分忧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