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公元1944年4月,胡宗南组建的“青年军”与西安警备司令部发生冲突,双方剑拔弩张,几乎火并。当时西安街头的一家民报——《新秦日报》如实客观地报道了这件事,没料到闯下大祸,冲突的双方都来兴师问罪。报道社会新闻本是新闻媒体的份内之事,可是“秀才见大兵,有理说不清”,  相似文献   
2.
在报业史上,有没有夫妻两人办一张报纸的事呢?有的,这就是二十年代初,在陕西省西安市由饧杰丞夫妇独资创办的《民生日报》。现存于陕西省图书馆的《民生日报》缩微原件的“说明”这样写道:“本报是杨杰丞夫妇独立创办的报纸,由杨一人编辑、采访、校对、发行。”这恐怕是陕西、也可能是全国报业史上一件鲜为人知的罕事。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民生日报》创刊于1921年9月,停刊大概在1931年底或次年年初。杨杰丞原在《关陇民报》任记者,杨之创办《民生日报》,当与同期陕西出现的报刊有着同样的政治背景。这就是:1921年陈  相似文献   
3.
镇嵩军的头目刘镇华,二十年代曾是统治陕人、围攻靖国军的头号军阀。刘镇华镇陕8年,陕人不但以靖国军为代表与之进行了军事上的殊死搏斗,也与之进行了文化舆论上的斗争。提到此,陕西“报人”俞嗣如领导的西安街头的一家民报——《新秦日报》,同刘镇华所进行的多次巧妙周旋,是不应当被遗忘的。 搬靠山——东洋主子被逐 为了扩充私人势力,向北洋军阀邀功请赏,刘镇华勾结日本商家日信洋行等,请日本人帮助,在西安西门外设计、修建兵工厂,制造洋枪洋炮屠杀陕人,而对外以“铸铜元厂”打掩蔽。作为回报,日商则持刘镇华所给的护照,在陕西各地廉价购物经商,并拍照和绘制要塞地图,进行秘密间谋活动。一次,日商在邠县(现彬县)一带非法活动,工人侯明玉到《新秦日报》作了揭发。于是  相似文献   
4.
新闻能不能唱?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例如李敷仁在《老百姓报》)的实践,以及《陕西农民报》几个时期的实践。都作了肯定的回答。道理很简单:农民报既然是直接面向农  相似文献   
5.
许多农民在给陕农报写信中,由过去称呼“贵报”“你报”,改口为“咱报”,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北方夜报》,1947年1月2日由李凤棠创办,社址在西安市牛市巷。李系山东人,会画几笔画,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但此人官运欠通,几经坎坷,流落到西安岳母家,靠在某中学当美术教师度日。想经商又缺资本,又不甘忍受寂寞,于是瞅准西安缺少晚报的空子,办起了《北方夜报》。当时在西安办报,除了有钱还得有势。李凤棠和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上席祝绍周有点关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前的双十二“西安事变”,举国震动,世界震动。当时在国民党投降派大兵压境,西安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为传播“事变”真相及其革命主张立下汗马功劳的新闻媒体主要有两家:一为《西北文化日报》,一为西安《解放日报》。“西安事变”功垂千古;这两家报社的革命报人,也是功不可没。这里,首先要说说《西北文化日报响来历。该报创刊于1931年上半年,起初是国民党要员顾祝同为主任、杨虎城将军为副主任的“撞关行营”机关报。不久顾被调走“围剿”安徽、江西等地的革命力量,该报就为杨虎城接收,成为杨主持的西安绥署和陕西省政府机…  相似文献   
8.
一直出版到西安解放前夕的《建国日报》,是由过去的《青年日报》易名而来。在解放大军兵临西安城下的1949年5月4日,该报迎来了它的创刊8周年(《青年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4日)。此时此刻,大概使它的创办人感慨万千,酸辣苦甜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在这一天的《纪念本报八周年》社论中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八年了,我们苦斗了八年。”“当八年前对日抗战进行到最艰苦的阶段,本报也就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产生了,那时候叫做《青年日报》,其命名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9.
开在屋顶的天窗,可以通气透光,对人是有益的。但是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开在报纸上的“天窗”,使好端端一张报,出现了一个大白窟窿,这对报纸从业人员和读者来说,都不是一种吉兆。它预示政治上将出现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统治当局正在堵人民的口,使人民不能利用报纸这个大众传播媒体正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0月31日,蒋介石在行将退出大陆之际,迎来了他的62岁生日。按照惯例,国民党的各机关团体,在这一天都要祝贺一番的。当时作为县参议会舆论工具的前《汉中日报》(为了区别当今之《汉中日报》),免不了也要有所表示。于是草拟了两条颂词,一条是:“敬祝蒋总裁万寿无疆”;另一条是“拥护蒋委委员长戡乱到底”。可是没料到却因这件事祸起萧墙,报社被封,许多人被捕入狱,差点儿人头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