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A为B”句式是指下面这类句子:吾以汝为死也.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这类结构在上古汉语中常见,其产生期不应晚于春秋初年,秦汉时使用率较高,南北朝以后少见,现代书面语中还有,但口语中不再使用.人们一般认为这种句式比较固定,其实它较灵活,有许多变换结构.所谓句型变换是指句子格式间的有规则变化,它利用删除、移位、替代或添加等手法,改变句子的成分或语序,丰富语言的句型,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下面我们先举例说明“以A为B”句式的各种变换结构,然后分析变换结构的成因及其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川民 《文化学刊》2009,(4):166-169
于根元先生的《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以下简称《前沿》)是先生多次给硕士生、博士生授课经验的总结,也是先生对应用语言学多年思索心血的凝聚。该书对应用语言学方方面面的问题均作了详细的阐释,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实践探索价值。笔者学习再三,感慨良多。兹不揆祷昧,公之于众,恳请于根元先生和读者诸君指教。  相似文献   
3.
1998年辞书学界对词典规范化问题、词典标注词性问题,以及百科全书、双语词典的编纂问题、辞书的出版问题等均作了有益的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5.
对《蜀语》中引用《方言》的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末清初四川方言的词语主要来源于楚方言,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来源相吻合.此外,还受到秦晋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川民 《文化学刊》2009,(1):167-176
《方言疏证》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历时20余年,是戴震晚年完成的一部力作。书中大量使用“同”与“通”两个术语,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加以分析,这两个术语都有许多不同的含义。为了准确地理解该书的深刻内容,我们对书中的“同”与“通”两个术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运用语文词典收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原则,对《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和1996年版的H母和Q母词条进行比较,既对1996年版增删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肯定,又指出了其在收词方面的一些失误。主张词典的收词应根据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情势,不断吸收一些有价值的运用广泛的新词语,淘汰一些过时的不常用的旧词语,以充分发挥《现代汉语词典》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刊”在唐宋以前是“削”“修改”之意,唐宋以后才有“雕板印刷”的意思.因此,西汉时期文献中的“刊”并不证明此时已有雕板印刷.  相似文献   
9.
“刊”在唐宋以前是“削”“修改”之意,唐宋以后才有“雕板印刷”的意思。因此,西汉时期文献中的“刊”并不证明此时已有雕板印刷。  相似文献   
10.
对《蜀语》中引用《方言》的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明丰清初四川方言的词语主要来源于楚方言,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来源相吻合。此外,还受到秦晋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