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新闻舆论监督环境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一是深圳市已将法规草案《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列入人大立法规划,其中为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规定了新闻单位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四项具体权利: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人身安全保障权,并规定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无过错合理怀疑权对新闻记者是一项新的权利,是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旦该条例通过,必将对全国立法产生深远影响,从更高层次法律上确立舆论监督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法制环境。二是通过了《党内监督条例》,这是一部党内大法,它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要同任何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作斗争。《党内监督条例》赋予舆论监督以特有的地位,正式载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制新闻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类别,其出现不过是二十来年的事,尽管起步迟,发展却很快。目前,除中央法制日报外,各省都有自己的法制报,大多数省会城市以及一些中等城市也创办了自己的法制报,法制领域诸如人大、公安、检察、法院、律师等部门及行业也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报,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各省法制报(有的地方更名为政法报)版面内容安排基本是一版消息,二版通讯,三版理论,四版副刊。理论版面四分天下有其一,可见法制理论宣传在法制新闻中的份量。这种格局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恢复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这一基本方针在法制新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政法部门对法律知识、政法业务、法学理论的强烈渴求使然。 法制理论宣传重要是一回事,如何办好办活又是一回事。笔者的体会是要从法律理论宣传的特性,从读者对象的层次,从法制建设的进程等方面来思考,掌握以下编辑工作的三个原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来,独家新闻有如下特征:一、它是由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的,新闻记者是独家新闻的采访者、执笔者或主要执笔者。记者之外的投稿者如通讯员、专栏作家之类采写的稿件都不能算是独家新闻。这是因为其作品不是新闻单位的职务作品,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其未一稿多投。二、新闻线索由某一记者首先发现,形成的作品是单独采访所得,在本新闻单位予以报道。如果是多家新闻单位组团采访,稿件由各家记者分别完成,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则不能称之为独家新  相似文献   
5.
刘自贤 《新闻前哨》2007,(10):55-56
舆论监督报道是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或违法乱纪以及社会不正之风、不良现象所作的揭露性报道;而舆论监督评论则是新闻媒介针对舆论监督报道反映的新闻事实所发表的言论。舆论监督评论通过分析、深究舆论监督报道事实发生的根源,阐述其弊端、危害,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正本清源,以引起社会关注,教育、  相似文献   
6.
前一时期,一些传媒纷纷报道所谓“人肉包子案”,骇人听闻,国际上也有反响,现已查明,这原来是一起谣传。刘自贤的《“人肉包子案”谣传始末》一文披露这起谣传是怎样以讹传讹、成为“轰动新闻”的,给人以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办好法制报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好法制报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丁地树刘自贤我国法制新闻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类别,其出现不过是二十年的事,尽管起步迟,发展却很快。目前,除全国性的《法制日报》外,各省都有自己的法制报,大多数省会城市以及一些中等城市也创办了自己的法制报,法制领域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刊登了戴丽写的《新闻采访权性质刍议》一文,笔者对其新闻采访权是一种社会权利的观点很是认同,这一观点深化了我们对新闻采访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解决新闻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我除了赞同其文中论述外,还补上一份论据,即从新闻记者的角度看,采访是信息的收集、事实的记录、真相的追求,采访是记者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采访就是记者的劳动,采访权就是记者的劳动权,而劳动权从法律属性上讲,就像休息权、生活保障权、健康保护权、受教育权等权利一样都归属为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9.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10.
对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来说,舆论监督作品是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采访作风、字功底、新闻素养以及党性原则、政策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舆论监督采访工作细致与否,舆论监督效果好坏,自身的新闻素质高低,最终都会通过记的作品体现出来。这即古人说的“以载道”,“如其人”。舆论监督作品是舆论监督记工作的最终和惟一展现,前期所有劳动都凝结作品中。因此,不能不重视和研究舆论监督作品的写作及其风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在于舆论监督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作品见之于报端,公之于世,就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力量,作为一柄“双刃剑”,一旦误伤别人,也就连累自己,会带来新闻官司等想象不到的后果,不可不慎重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