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6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笔者不才,从穿开裆裤记事起,即见大人读报。11岁时,开始跟着老师读报。21岁进入新闻界,更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今日。可是,如今我有个感觉,就是我有些不会读报了。为啥?请看如今的报纸,大多版面越来越多,动辄十几版、数十版;还有的出什么 A 版、B 版、C 版,简直使你眼花缭乱,分不清个头和尾。如今新闻界人士或报端著文,或私下交谈,无不说什么生活节奏如何快,人  相似文献   
2.
平日读报,在一些法制报道和经济报道当中,不时会发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究其原因,则是由于作者、编者对某些问题或则一知半解、或则望文生义,于是终至谬误难免。下面分别举例谈谈我的意见。一、法制类:1.×县电业局召开系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动员大会,特请县人民检查院对四名犯罪人员宣布逮捕。“特请县人民检察院……宣布逮捕”的提法是错误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是×县电业局根据四名人员的犯罪事实,向县人民检察院提出控告或检举,县人民检查院受理后,经立案、侦察,再宣布逮捕。  相似文献   
3.
凡新闻作品,不论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还是进行述评,作者皆应做到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而不应陷入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这个道理本来是极清楚的,也不见有谁反对。但是,平日读报却又不时发现有的新闻作品,作者任令主观随意性当家,对客观事实任意摆布,甚至歪曲、夸张、拔高。闲话少说,下面请看实例:  相似文献   
4.
我谨向同志们推荐一篇好通讯:《菜价追踪》。此文载于《中国青年报》4月12日一版,采写者是新华社记者苏会志、王进业两位同志。 “菜篮子”问题关乎城镇广大居民的生计,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不利于保持稳定,最终不利于改革大业,故而中央领导十分重视。现在的情况是,上市的蔬菜数量、品种并不少,能满足居民的需要;但问题是菜价太贵,日日见涨,使居民难于承受。很明显,这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苏、王两位记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辞艰苦,追踪千余里,终于将其症结所在极真切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记者所揭示的虽然是北京市蔬菜销售中的问题,但实际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这篇通讯的功劳是惠及全国的。  相似文献   
5.
劳璧 《青年记者》2007,(5):38-39
近三年来,《大众日报》周三《娱乐》版上由逄春阶同志主持的“小逄观星”专栏,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亮点。在版面上为一位编辑开设专栏,这在《大众日报》还属首创之举。三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与共和国同龄,至今已40个年头。其间大部分时间当报纸编辑,编过新闻,也编过副刊,近几年又当刊物编辑,间或也做过图书的编辑工作。积40年的编辑生活经验,可以集中到两个字上,这便是“学习”。 (1) 40年的实践,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