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化研究有如下特点:跨学科、实践性、重视大众文化研究等。中国的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兴盛于21世纪初。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多出身于中文系,重视知识的梳理和国外理论的阐释,而基于中国语境的研究不足,故而难以在国际文化研究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化研究既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了许多困惑。我们不宜过分渲染文化研究的领域是如何广泛,相反应就其边界达成起码的共识。中国的文化研究应重视本土语境,重视系统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进入"读屏"时代,以纸质阅读为主的传统大学语文课程,势必需面对着一些新的课题.首先是短阅读带来的冲击.篇幅短、时间短、浮光掠影,是读屏的特点.这种阅读一旦形成习惯,对于大学语文"长阅读"、"深阅读"的阅读要求就会产生冲击.其次是文字阅读的减少.读屏是多媒体式阅读,文字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而大学语文课的宗旨恰恰是训练大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运用和审美.再次,移动互联网也为阅读和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所以如何扬长避短,把大学语文打造成高品质的汉语高等教育课程,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据我所知,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标题有两种中译法,还有一种是《交叉小径的花园》。在中里面,“分岔”和“交叉”是不同的,或许原两个意思都有,才会出现两种翻译法。  相似文献   
4.
“民族性”(或日“国民性”)是什么?一个民族能否被概括出若干“性”来?如果能的话,这样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而非本质主义的?如果存在“民族性”的话,造成它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在丁玲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和《夜》中,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发生了背离:其女性意识比革命立场更为引人注目;小说的艺术重心在女性意识,丁玲思想中深植的女性意识,其创作方法上的矛盾,以及社会革命与女性命运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背离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尹雪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短篇。从伦理的角度,可以读成一个道德谴责小说。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欲望是人类苦痛的根源”。从生存困境的角度,则小说诠释了死亡这一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塑造警察形象的四种模式是官方主导、精英主导、民间主导和市场主导。官方主导是根据官方宣传需要来建构警察形象,代表作有《今天我休息》和《一分钱》;精英主导是通过知识精英的话语形态,把警察形象与超越性价值联系起来;民间主导的《姐夫与小舅子》市井气息浓郁;《无间道》体现了市场导向下大众文化产品的类型化策略,表现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类型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警察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