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晚唐李涪深谙礼制并拥有"周礼库"之美誉,《刊误》便是其针对当时礼制沦丧所著之书。文章对李涪生平事迹与《刊误》一书版本进行考释,分析其史料价值,认为此书不仅史源近真、反映现实,又能补史之阙,是如今学界研究唐代礼制及社会习俗不可多得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昭穆制度适用于同宗之人,起着明确辈分的作用.然而,考察宋代社会却发现父子同辈、弟为兄子这种"紊乱昭穆"的事例屡见史书.宋代无论是皇室内部的"升行",还是民间"以孙为子""养弟为儿"的事例,都是历来传统社会"紊乱昭穆"习俗的遗存.当时法律对此并无明确条文规定,导致官员在实际审判时带有极强的随意性,但相反的是当时的舆论对此抱有明确的批判态度.显见受到理学思想浸染下的宋代社会,在走向秩序化的进程中逐步改变着"紊乱昭穆"的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3.
高宗时期,由于许敬宗等人将《贞观礼》中的《国恤》篇削除,致使唐代帝王的丧葬礼没有具体的条文格式,但是现存杜佑《通典》却收录有颜真卿撰写的《大唐元陵仪注》佚文,对《大唐元陵仪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挽歌是国恤礼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属于治葬之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收集、整理与研究唐代涉及帝王葬礼挽歌,可以发现挽歌不仅是葬礼的步骤之一,更成为带有强烈政治意向的符号。一方面,挽歌的撰写人通过撰写挽歌获得政治资源,为自身仕途做铺垫;另一方面,继任者通过举办前任的葬礼,采纳符合自身好恶的挽歌,来体现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也粉饰了权力交接时背后的斗争。同时挽歌的撰写人将自身的情感价值融入挽歌当中,虽然大多数挽歌属于程序化的褒扬,但也有隐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