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媒体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增强信息辨别、甄选和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渠道融合,在新闻的快与准、时效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增加报道的厚重感、专业性和权威性,增强自身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应用的更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为各类民间话语提供了呈现渠道,也为网络公民的觉醒起到了动员和启蒙作用,民众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由此发生了一系列转变。随着人们的表达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批判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民间话语形态逐渐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公民社会特别是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3.
4.
当前,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持续普及和应用,移动媒体快速发展,这些都使得我们面对的信息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都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开通网络平台“人民网”,并且在信息发布、意见整合、舆论引导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通过“报网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变革,实现了高速的数字传输以及无限的覆盖范围,也为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成为继古登堡印刷革命之后的又一重大传播革命。在这样一个全媒体、开放性、多元化的环境下,新闻评论在主体、形态、议题以及观点表达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和丰富,逐渐成为公民表达观点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吴惠凡 《青年记者》2016,(19):53-55
社会新闻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题材.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偏离了基本的新闻伦理,过度消费新闻事件主体,对公众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导向产生了一定的误导,甚至影响了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因此,社会新闻应坚守伦理规范,重塑记者的责任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吴惠凡 《采.写.编》2018,(2):13-15,144
新媒体时代,得益于"公民新闻"的兴起,环境传播实现了全民参与,并且在时效性上取得了极大突破."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使得环境传播中出现了多样化声音,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风险.对此,媒体要在信息传播中加强对公众的议程设置和框架设定,引导公众讨论和思考的方向;政府要善于利用媒体的桥接作用,增强自身在环境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为城市形象塑造乃至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正面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