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关于孔子死后儒家由分裂而演变的情形,最著名的一种说法是战国末期韩非所提出的"儒分为八"说。《韩非子·显学》云: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相似文献   
2.
预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要精心设计预习内容,确定预习内容时应考虑两个“实际”,突出一个“结合”。两个“实际”,即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一个“结合”,即增长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下面分述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先秦儒学的发展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认为:对天人关系及天人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探求,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主题。在孔子时代,儒家所认识的天基本上是有意志的人格天,它被认为与人类所追求的道德文明相一致。到战国中期,以庄子学派和稷下学派为代表的新一代思想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自然天道思潮,并以自然天道为武器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使儒学遇到新的挑战。以荀子为代表的战国后期儒者根据自然天道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从而使儒家一贯主张的仁义礼乐重新得到逻辑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天问》为历史教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的楚庙书壁说虽然能就内容构成与体运用两方面对《天问》的产生作出统一解释,但由于缺乏任何旁证且设想过于奇特,令人难以置信。通过对《天问》的内容、体形式与我国古代各类蒙学教材加以比较,并结合屈原本人的教学经历进行考察,可以确证《天问》为屈原编写的一部历史教材,大约完成于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期间。“天问”二字的含义乃“君问”与“师问”之混合。  相似文献   
5.
屈原自杀的文化心理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屈原自杀的原因,传统的看法主要有以身殉国和以身殉道两种。本文认为,仅仅指出这两点,不能揭示屈原走向自杀的具体心理轨迹,无法指出屈原自杀的必然性。从屈原的人生背景和他本人的人生追求来看,屈原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意识中潜存着一个自杀情结。构成这一自杀情结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两美必合的人生定位;(二)时光飞逝的人生恐惧;(三)超越现世的人生归属。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零花钱是指中学生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家长未指明用途,自己提出了支配意见或可自由支配的那部分钱。为了解中学生零花钱状况,我们对城市和乡村各五所中学的328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了部分中学生家长,发现: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中国爱国思想与爱国学的代表和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屈骚与宋代爱国学》一书提出了屈原爱国思想的发展理念,并以宋代为例对此进行了具体探讨,开拓了屈原爱国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解释屈原研究中的一些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