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7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十年代初期,全国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有一次在全编辑部大会上作报告的时候,曾传达胡乔木的讲话:“经济建设是目前全国的工作中心,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应该以经济报道为中心。”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时《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大部分编辑记者是从解放区来的,一少部分是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2.
在当年颐园的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评论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他说“报纸上除了社论以外,还要有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它们的共同任务是评论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要有的放矢,不讲空话”。记得1955年5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重视商业工作》的社论。社论的前半部分,讲了商业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论的后半部分讲的是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作家邓拓在世的时侯,十分重视资料的积累,常见他在上衣口袋里,装着个小本本,不时地掏出来记点什么。有一次,我专程去他家登门拜访,聆听教益。邓拓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那诲人不倦的学者风度,至今还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谈话自然地转到了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邓拓同志郑重地对我说:“无论你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新闻写作,除了经常注意摘抄文字资料以外,还要把你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使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他说:“这在当时或许认为没有多大意思,但是过了10年20几年以后,它们就都变成了你  相似文献   
4.
好长时间没有接到你的信了。今天在街上偶然遇见了你们报社来京办事的小刘,据他说,你近来情绪很不好,主要是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今年招生考试中,由于外语不及格又落榜了。你认为这对你早日成才的希望投下了阴影。我听了小刘谈的情况,感到很不安,回到家里便立刻给你写信。你大可不必为此烦恼,要振作起来,继续扬帆前进。你计划先读新闻硕士研究生,再读新闻博士研究生,这固然是一条成才之路。但是我认为这也不是唯一的成才之  相似文献   
5.
结束了对黄河后套的旅行,下一步行程就是著名的骆驼之乡——阿拉善盟了。 从地图上看,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西端,它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靠甘肃省河西走廊,巍巍的贺兰山斜卧在它的东南省界上。阿拉善便是“贺兰山”一词谐音。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境内有沙漠、戈壁、草场、湖泊、河流和丘陵。其中乌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的中华大地上,改革的浪潮正冲击着一切不合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冲击着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行为中的旧习惯,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地加快了。生活在这样时代的记者形象,不能像拖遢懒散的旧式文人,也不能像慢条斯理的文弱书生,记者是搏击在时代和生活潮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新闻记者有着一个优良传统,即淳朴无华的生活作风。这是从长期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培育成的。范长江去中国西北角采访,风餐露宿。邓拓在敌后马背上办报,历尽艰辛。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许多记者下乡下厂采访,还是一个挎包一支笔,过着徒步采访的艰苦生活。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在世的时候,常常谈到当年许多记者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他曾对《山西日报》记者王炳然谈过:“五十年代到西沟采访的记者很多。他们到了西沟,都是住在我家里,那时候既没有饭店,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地市报是地区报纸和中小城市报纸的统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城乡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层报纸;近半个世纪以来,地市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小到壮大,从封闭自守到开放交流,到横向联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8年,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地市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地市报从单纯的业务实践,开始走上了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道路。记  相似文献   
9.
1980年前后,在人民日报记者会议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课堂上,我曾多次提出记者要努力雕塑自己的形象,并反复阐述了这个问题的意义。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全国处于思想解放的新形势之下,窒息多年的新闻事业获得了复苏。为了振兴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恢复被十年浩劫损伤了的记者声誉,提出加强记者的道德和思想作风的修养,提出记者要努力雕塑自己的形象,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在一些新闻报刊上,又发表了不少讨论记者进行自我塑造的文章,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过时,还值得继续提倡。  相似文献   
10.
你来信说,做记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来的记者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常常为抓不住重要报道题材而烦恼。见报的稿子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的东西,不要说读者了,连自己也不想再去看它一眼,因此怀疑自己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的“细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表现在你身上,可以说在许多青年记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是你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细胞”,而是看你头脑里有没有宏观意识,懂不懂得进行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