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登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位置的通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它突破了过去经济通讯总是就一个工厂、一个行业、一个厂长、一个人物来写的老路子,而是高屋建瓴,纵论三镇,有虚有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偌大一个战略性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站在什幺角度,从那里开头呢?作者是既站在武汉三镇的高度,更是站在全国的高度写三镇的。通讯一开头就借用了赵紫阳总理的一句赞语:“这是一个有胆略的决定。”作者用了一句形象而科  相似文献   
2.
1985年以来,《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象异峰突起似的引起了新闻行家和广大读者注目。他采写的武汉经济综合体制改革的《走一步,看一步——记武汉市蔬菜市场放  相似文献   
3.
5月23日,武汉《长江日报》收到了武汉市第二电机厂工人吴四一的感谢信,赞扬武汉《长江日报》摄影记者胡度、《经济消息报》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即将到来,在这全人类继续走向先进科学的未来,是极为高兴的时刻。如果没有天有不测风云的话,我也将健康而又幸福地迈入二十一世纪!在世纪之交的前夕,回忆我革命、新闻和艺术的50年,有着说不出的快意,感到作为一个党员,为党的新闻事业,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既反对西方的“新闻自由”,又反对唯心的“有神论——法轮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虽然自己是一个地方党报的记者,但在平凡中又见传奇。我适逢其会,能够迎接武汉解放;开国庆典绘新图;第一次带“电”直播,在蓝天上“发传单”;结识…  相似文献   
5.
6.
发表在1986年12月16日武汉《长江日报》上的《同志,您能做到文明骑车吗?——街头自行车纵横观》,是一篇精彩的“中性”报道。因为报道形式新颖独特,问题也抓得准,所以,通讯发表后,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映,被评为1986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这几年购买自行车的人特别多,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但是,自行车违章、撞倒人,简直司空见惯。《长江日报》记者谢昭良、刘立民,透  相似文献   
7.
我是《长江日报》社的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编、采、通的第一线,在几十年新闻实践中,常会有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诀窍,见诸报端。这与我打通线路将一流的政治家、理论家、表演艺术家的佳作约到手是分不开的。我这种约稿艺术称之为立体多层“圈圈法”。就是指在一个编辑周围,总要拥有一圈又一圈的作者和通讯员队伍。这样,你这个编辑工作起来,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全党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理所当然,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必须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点进行深入学习、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工作的正确方向,推动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近几个月来,笔者潜心通读了《邓小平文选》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形势,论述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他的新闻思想,渗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发表在今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怎样治理城市交通阻塞症——武汉市交通改革、整顿纪实》,是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立体感”的好作品。这篇通讯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作者善于  相似文献   
10.
九进中南海     
同长江日报同志相比,我因工作关系,进入北京党政最高中心一中南海,应该是最多的一个地方党盯权关报的新闻工作者。但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我长期在长江日报工作,也就没有进入中南海的机缘!我国古代。讲究一个“九”字,常常用“九”作为最高、最多的数字,如“九天”、‘值上重宵九”等等,所以,尽管我进出中南海十几次,所以文章标准,仍用《九进中南海》。就报社一般同志而言,以为我进北京中南海,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事。其实不然.我最早进出中南海,是在1954年,接待我的是中南海印刷厂的青年工人程三毛。中南海是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