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提出导语新闻、无导语新闻,并非标新立异。先说导语新闻。19世纪70年代就在中国出现。19世纪中叶的美国,由于战争的推动以及生产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新闻时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于是出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这一新闻结构的出现,也帮了中国新闻界的忙。因为当时电报技术传入中国,被运用到新闻传播方面。可惜的是,这时的电报技术不大过关,发电讯稿时突然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报业编辑干脆卡去尾巴,只留导语。这可能就成  相似文献   
2.
走向市场的迫切性记者:我们这行,白天工作十分紧张,所以我养成了一种爱好,就是赶早市或夜市。经理:这几年,山东的市场发展挺快,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省委省府把发展第三产业当作重点去抓,所以不管你走到哪里,不乏熙熙攘攘的去处:买衣服,有服装城、服装一条街等;要吃饭,有小吃  相似文献   
3.
当记者难么? 多年来,每每遇到这样的诘问,总是无言以答。月前,碰到一老一少,其痛快的直答,使我瞠目结舌。少者:作记者,有何难哉!只要会写几个字就行,无非胡吹一通,瞎聊一气。俺单位一位连发票都开不好的营业员,还要当记者哩! 老者:我干记者近40年,算是古董了吧!然而从来没有真正干好。记者难当,难就难在常有“失度”。上篇对于这位老者的话,我深有向感。新闻,是社会  相似文献   
4.
精品、名牌与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名牌与运作孙佑天,吴殿彬,孙德旗近年来,新闻界出现了精品和名牌热。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机关到新闻单位,从总编辑到一般编辑记者,新闻精品和名牌意识大大增强。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出精品、创名牌已经成为明比暗赛的竞争。可以预见,这种竞争必将给...  相似文献   
5.
提出导语新闻、无导语新闻,并非标新立异。先说导语新闻。19世纪70年代就在中国出现。19世纪中叶的美国,由于战争的推动以及生产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新闻时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于是出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这一新闻结构的出现,也帮了中国新闻界的忙。因为当时电报技术传入中国,被运用到新闻传播方面。可惜的是,这时的电报技术不大过关,发电讯稿时突然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报业编辑干脆卡去尾巴,只留导语。这可能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导语新闻。  相似文献   
6.
“你们新闻界自我感觉如何?”这里有几位总编辑和专家的发言,从中可见一斑。在一次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党报协作会上,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同志在发言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乘车,听到两位年轻人的精彩对话。甲:你读今天的解放日报了没有,上面有好新闻哩!乙:傻子才读报,如今的报纸尽吹牛撒谎,只有报头旁边那小块块(年月日及天气预报)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社会青年,马路之言,而且是带上了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大可不必计较。然而一位县委书记的正式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些同志认为,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过去人们提的“三七”开,即在一张报纸上,表扬稿件所占的比例为7,批评稿件则是3。所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只要减少批评性的、监督性的报道稿件就行了。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有些同志把宣传效果作为唯一标准。他们的根据是:1958年我们曾为“大跃进”、“共产风”鼓吹加油,难道这些“左”的东西能是“正面宣传”吗?!为此,他们得出了结论:判别一个宣传报道是不是正面宣传,不是看它所宣传和报道的内容题材是不是属于歌颂成绩的范畴,也不是  相似文献   
8.
9.
也要两手抓     
我们烟台日报创刊近50年了,可谓“知天命”了,然而我们的这支编辑记者队伍,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拿思想政治素质来说,总的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家干得很起劲,觉得跟着党的基本路线走,改革定能成功。可是到了1989年春夏那场政治风波以后,有的同志思想糊涂了:社会主义好,为什么还有腐败现象?改革是要照搬西方,还是在四项基本原则下进行自我完善?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使一些同志为之困扰。这使我们意识到,抓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天,当“’95农业热”升温全国时,烟台日报老总们精心策划了这样一个采访行动,抽调我们6名记者(4名文字,2名摄影)分成两路,派出1部专车。由几位总编轮流带队,不住宾馆、招待所,不进机关,也不要地方“陪访”,径直走入田野同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见面,吃、住都在乡镇、村庄,用记者的眼睛去发现、发掘新闻,促使今年的农业报道来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