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童年的消逝     
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美国传播学家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社会的窗口,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了现代儿童貌似幸福实际不幸的真象。在波斯曼看来,幸福童年的消逝首先要怪罪于电视。但是这篇译文不仅对研究电视文化有价值,而且对研究现代社会,现代教育都应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广告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广告是否起作用”,美国传播学研究学者尤恩和沙德森对此有着对立的观点。广告可以影响人的观念、行为,甚至活动方式,在这种意义上,两人的见解又趋于一致,并与法国社会学者易路的《宣传》一书的一些论点形成共识。本文虽是读书札记,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观点、理论的比较与介绍,而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商业广告与消费文化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任何一面既是另一面的原因也是另一面的结果。”广告的作用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层次,一是文化层次。商业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鲜明特征。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广告及其质量与数量,已经变成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尺。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广告的学术研究也日渐发达。在美国众多的广告研究著作中斯塔特·尤恩的《意识的引导者》和马歇尔·沙德森的《广告,并非容易的说服》,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两本书。两本书不但反映了广告研究中的基本分歧,也表达了广告理论上的相似见解。对两书做一番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对广告的性质和社会作用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一 1840年,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伴随着列强在中国攫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由外国商人、传教士主办的报刊也开始在大陆上陆续问世了。到十九世纪末叶,总计有170种左右,大约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65%以上。这些报刊作  相似文献   
4.
论新闻美     
六月底,本院新闻系七七级召开了第二次新闻学学术报告会。会上,有六位同学发了言。我们选登孙振斌、郭镇之同学的两篇发言稿。  相似文献   
5.
朱老师: 您好!近来工作忙否?去年12月,我妹妹托来美公干的熟人给我带来您的信和第5期学报。您的来信虽不太长,但涉及了好几个基本的学术问题。我没读过未来学的书,但我赞成您的看法,即从对过去和现在的研究中,可以对未来  相似文献   
6.
新闻价值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日常言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字眼,它表示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当某一事物对人有用或对社会有益时,就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在新闻界,“价值”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广泛的使用,许多人都在自己的论著中专门探讨了新闻价值问题。这些探讨不乏引人深思的见地,但也并非全无值得商榷之处。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试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其成熟的标志不仅在于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结构功能的深刻把握;而且在于精当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方法的成功引用;甚至还需要它所揭示的概念和规律具有方法论原则的价值。以此来检验新闻学领域,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很难说已经完全具备了上述条件。尽管新闻实践提出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却很少能从理论上给予令人折服的阐释;虽然新闻教育在迅速发展,但还没有一本普遍承认和使用的教科书;面对西方新闻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冲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的作者原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师,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文章中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即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媒介对人们在各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鲁汉在他于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等著名论断。他的名噪世界理示色激发了人们研究各种传播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现象至今未衰,随着人们对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各种媒介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透视也越来越清晰。现在人们认识到媒介是主体人与客体一世界的中介。人们创造出传播信息的媒介,用来传递人的思想、经验,借助媒介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散播得更加广泛,更加深远,媒介大大地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但与此同时,媒介对社会,府接受者和使用者来说,它又限制和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麦克鲁汉所说的“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这就是说:主体人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外部客体的,人们从媒介中得到的对客体的间接经验是经过媒介改造了的经验。这种主体人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在经过了媒介这个观察窗去看对象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这一过程就象人们在使用比喻认识未知客体一样。比喻实则是人们通过比喻客体来认识比喻主体从而进行新的总结的过程,譬如“她象花一样美”,这一比喻是人们通过“花”这一客体去认识“她”这一主体。媒介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正是发挥如此的功能。媒介是人们创造出来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改变、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制约着人本身。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孙振斌同志还随稿附了一封给朱光烈同志的信,信中提到了国外传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篇稿件,也在此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