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好事,搜集了一组电视广告镜头。画面一:一幅模糊不清的人头画——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某女影星的俏丽面容——挤眉弄眼的卖弄——旁白:我使用的是某某化妆品。画面二:一位女影星往脸上涂抹化妆品——影星在前面走,一位男子紧随——影星开始喝饮料,男子呆视着她,她便去拧他的耳朵——画外音:我使用的是××牌增白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看罢这类电视广告,总有一种不适的感觉。我以为,请明星做广告自然无可厚非,但内容和形式的健康向上则不可不考虑。即便产品质量确属上乘,而广告格调低下,恐也难产生好的宣传效果。近日,某台还播出了一种洗发精的广告,其间反复  相似文献   
2.
促使我提笔并使用这个怪味题目,源于最近记者和媒体对两则消息的"奇妙"处理.  相似文献   
3.
时下的会议之多着实令干部们应接不暇,更令记者“身不由己”。因而人们常谓之“会海”(其实是会害)。记者的职责是发新闻,即便是被动地在“会海”中游泳,也不希望自己一无所获。而要有收获,光做“材料匠”断然于事无补,那“新闻鼻”倒是不可须臾或离的。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靠形象表述内容。然而由于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许多重大的新闻或突发性事件难以取得视觉形象,而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观点、理论(包括一些方针政策观念上的东西)不能用视觉形象呈现给观众,因此一个电视新品种就应运而生,这就是电视口播新闻。那么如何写好、编好电视口播新闻呢?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除了使之具备广播稿的通俗口语而外,还应努力做到“精”、“明”、“快”、“活”。所谓“精”,是指善抽“豆精”,一事一报。抽“豆精”,是豆坊师傅的一门手艺,他能从一大锅烧开的豆浆表面,巧妙地抽出塑料薄膜般厚的豆精条。这玩艺儿晾干油炸后香脆可口。电视口播新闻的写作者和编辑人员应该学会抽“豆精”法.在大量的、事实中选取最能表现新闻主题的有新闻价值的重要事  相似文献   
5.
近日股市波动,此间笔者不断接到本埠和异地新闻界同仁电话询问盈亏。聊毕,那首早已流行且有切肤痛感的民谣又在耳际响起:“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会上跑,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冒牌记者发头条。”此“谣”虽有偏激、刻薄之嫌,但对现时新闻圈的“新闻现象”的勾画不可谓不生  相似文献   
6.
讲究广播新闻的趣味性,把广播新闻写得生动活泼,使听众喜爱,情景描写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广播新闻,仅凭平铺直叙和一些“高级”形容词是难以奏效的。现在,我们广播节目中不少消息往往是:××单位怎么做,收到良好效果(或取得显著成绩);××个人做什么,受到群众赞扬(或被传为佳话),云云。接着交代一段背  相似文献   
7.
社区、企业和农村作为最典型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是记者"走转改"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记者走进社区、企业、农村,了解和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改进和创新媒体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荆门广播电视台在"走转改"新闻实践中积极探索将新闻采访和基层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开展进人百家社区、深入百家企业、融入百家农户,拓展记者服务受众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凸显"走转改"活动的实践魅力。一、进入百家社区,实施"挂牌服务",以采写实践拓展基层服务的深度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8.
发稿与法规     
说话办事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进行。报纸、广播、电视在编发稿件(仅指内容和提法)时,更应该如此。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眼下的情况却似乎不太令人乐观。随便翻翻报纸,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总会有所“收获”。笔者作为编采圈中人,最近稍事留神,便“得来全不费功夫”。首先是所发稿件对“新闻”(或曰事实)的价值判断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中国青年报1991年9月13日一版刊登的《京郊有家村办电视广播台》一稿就存在这个问题。一个村能办起电视广播台且自办新闻和  相似文献   
9.
一件事成为一则新闻必须具备新闻价值。理论上讲,虽不苛求其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同时具备,但至少也应多数占有。这样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最近见诸报端的两则“道歉”的报道,我以为完全没有资格“升格”为新闻,而只能算作一般信息。  相似文献   
10.
4月3日及4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各播出了一则电视新闻特写。前者题为《涌动的春潮》,报道的是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刚结束记者采访人大代表的情景;后者题为《一百万的得与失》,说的是河南孟县砖瓦厂讲求质量、报废一百万元产品的事。看罢这个“电视新品种”,顿觉耳目一新。《涌动的春潮》一稿中,电视画面是诸位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现场特写镜头,辅以人大会场及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背景材料(画面),解说词具有政论色彩与诗一般的风格,使人真切地感到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春风扑面而来,人人胸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