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登华山     
华山,登了两次,都成老版本了,却也可温故而知新。头一次,1957年夏初,记者们报道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像打仗一样,要休整一下,想去登华山。我们一行五人便坐火车来到华山脚下。天阴沉着。看一眼华山的奇峰,转瞬又被云雾锁住。登山,自玉泉院起步。玉泉院人称山门,据说是皇帝攀山祭祀的地方。我们沿峡谷溯小河而上,一会儿左岸,一会儿右岸,踩水踏石,盘来盘去。一路上除了眼前的山、水、石外,远处的景色全被蒙蒙细雨遮盖。走十几里路,过毛女洞,至青柯坪,迎面的摩天奇峰将通道堵住。天色晚,雨在下,便投宿了。夜里躺…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反映和报道这个新时期的新人物、新事件,需要采用消息和通讯,也需要采用报告文学。本文着重谈谈自己在学习报告文学写作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向同行和通讯员同志求教。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报告文学,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发展着,变化着,完善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报告文学异军突起。在歌颂和反思两个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这一期间,不光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而且有了专  相似文献   
3.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在黄河边;建国后从事记者工作,直至离休,还是在黄河边,我一辈子没有远离黄河。我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河滋养了我,冲刷了我,沉淀了我,也为我提供了机遇。50年代,  相似文献   
4.
细节细节,在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里起着重要作用。如同电影中的分镜头的效果一样。也可以说,没有分镜头,就没有完整的影片,没有细节,报告文学就不能成篇。细节是什么呢? 据说五十年代,苏联一位写报告文学的作家来中国访问,在北京举行报告会。偏巧,那一天文学翻译不在,临时找了个工业翻译顶替。当这位作家讲到“细节”时,翻译翻了个“关于零件问题”,弄得人们莫明其妙,怎么在文学创作中跑来了个零件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呀?牛头对不住马嘴呀?纷纷递条子,翻译慌了,问那位作家,那位作家又重复了一遍,翻译又改成了“碎步”。改得人更糊涂了,怎么又跑来个“碎步”?原来,在俄文中,机器上的零件,测量中的“碎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是晴雨表,是温度计。报纸的总编辑挤时间读点读者来信,可以了解许多在会议上、办公室里听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我曾在河南日报社群工处工作。当时的总编辑何凤德曾对自己提出了每周要阅读和处理两件来信的要求。信由群众工作处提供。试行了一年多,虽然提供的来信还不够典型,阅读得还不够过细,但对于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还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6.
厚厚的两大本作品集:《草籽集》和《忆梦集》摆在面前。  相似文献   
7.
初访三门峡     
初访三门峡,我记得在1954年春.那时,我是河南日报报道淮河黄河的专业记者,主要是治淮.元旦期间,在开封,听黄委会王化云主任说:要在黄河上的三门峡建造一个大水库,把黄河的水装住,不许它再决口泛滥,要它发电、浇地、航运……只是开工的时间尚未确定,但不会太久.我听了很兴奋.等三门峡工程上了马,我就要以报道淮河为主转向以报道黄河为主了.但三门峡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优越之处?很想了解一下,于是,我就跑了一  相似文献   
8.
难忘的记忆     
人老好忘事.我已过了“耳顺”之年,可有几件事儿却从未忘记,至今,还深印在脑子里. 一、坐车1956年,三门峡枢纽工程加紧筹建.因为它是人民治黄以来的第一座大工程,好几个新闻单位都派驻了记者,其中就有新华总社的特派记者华山同志.按三门峡工程局规定,记者去工地,可以要车.但是,华山这位资格老,级别高,写过《鸡毛信》、《英雄的十月》等名篇的名记者,下工地采访却从不要车.不论是在距工地近的史家滩、大安居住,  相似文献   
9.
要靠“尺子”和“天平”有经验的记者,到一个地方,很快就发现了新闻。象鱼鹰一样,一头扎进水里,出来就衔到了一条欢蹦活跳的鱼。有什么窍门?因为他“平时多烧香”,又肯临时“抱佛脚”,吃透了两头,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可以比作,有一把度量事物影响远近、长短的尺子,有一具衡量事物轻重、地位的时代天平。说得具体点,在采访中,如何运用“尺子”和“天平”来度衡事物,找到新闻呢?一要识尺度,二要懂砝码。识尺度,遇事实可以度一度,看它能影响多大范围,多长时间,懂砝码,把事实放在当今的时代天平上,衡一衡,看它居何地位,分量如何,以此判断、确定有无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采访,是个复动词。采者,采集也。周总理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要酿出一公斤蜜,必须在二百多万朵花上采集,记者采集新闻,也要有蜜蜂采蜜那种精神。访者,问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无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不善于问,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如果一不勤于采,二不善于问,断然难成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要采访,就要跟人、跟事打交道。而人,又有各种各样的人;事,又有各种各样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求不同的采访方法。运用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