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粱启超的“虚君共和”思想.因其被独裁者利用和歪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误读。“虚君共和”思想作为梁启超整个思想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合理的成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正确认识梁启超“虚君共和”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汉语"N的V"结构中"V"发生了名词化且存在名化度的差异,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相互关系、"鉴定格"和抽象名词的界定等方面加以论证。名词化不一定需要形态标志,汉语缺乏形态标识不能否定名词化。"V"受到副词修饰,不能证明"V"还是动词。根据"名化辖域"概念,此时发生名化的不是或不仅仅是"V",而是整个以"V"为核心的动词短语,即整个"VP"都得以"名化",呈现出名词性。"V"的名词化解决了向心结构难题。  相似文献   
3.
宋荣超 《新闻爱好者》2010,(11):105-106
语言的理据性和任意性是语言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论证语言理据性和任意性应当澄清以下几个相关问题:单纯词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探讨语言理据性和任意性的根本层次;"约定俗成"的意义应当加以严格界定以及术语使用要统一。  相似文献   
4.
"引进来"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讲授西方文化知识;"走出去"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讲授中国文化知识。文章从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和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抵制英语霸权和保卫汉语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育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国家政策、教师、教材、考试四个方面讨论了实施这种战略转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日常交际中充满了语用否定。语用否定缺失否定之词,却表达一种隐含否定意义。本文运用顺应理论来解释和理解语用否定,结论是只要听话人对物理世界、社会因素和心理世界的相关因素做出顺应,就会理解语用否定隐含的否定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