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随着电视剧《武林外传》在上海东方卫视、深圳卫视及山东卫视的陆续热播,这个故事情节有些谎诞、却恢谐幽默,集陕西、四川、山东、东北方言于一剧的电视剧,让人看后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得到观众的青睐。这不得不让作者想起了西安电视台2004年7月开创的《狼人虎剧》以及后来跟进的陕西电视台的《都市碎戏》、《百家碎戏》,这些方言剧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并因其收视率、市场份额屡创新高,而倍受电视台的推崇。究其原因何在,作者试图从以下的分析中,找出答案。一、西安地区方言剧产生的背景《狼人虎剧》的片头的产生,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次拍摄《还你一世情》,并把卞少辉确认为片中的主角,出于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一次,在拍摄收藏石头的一位老人时,他给我们看一份1991年的《西安晚报》,因为上边有他收藏石头的一篇报道。而我在看报的时候,注意到报道旁还有一条消息,说一个叫卞少辉的青年工人,一次在灞河救出了三个落水儿童。当时我们并没往中国家庭上想,只是想给栏目再拍个节目,就去找这个卞少辉。厂里的同志介绍说小伙子挺不错的,还把卞少辉也曾被人从灞河里救过,而且把救命恩人赡养起来的情况向我作了介绍。我当时一听,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3.
由西安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过河》真实记录了一位农民三十多年来在渭河上摆渡的生活。全片没用一句解说词,充分调动镜头语言和现场同期声,诠释和表达了编导独特的艺术思考和崭新的创作理念,反映了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共生共存的现状。该纪录片放映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于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码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唯一奖项——最佳  相似文献   
4.
宋陟刚 《新闻知识》2006,(11):64-65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第一次喊出了“打倒‘解说词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口号。因为“以词为主,音乐铺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望长城》《中华之门》《毛泽东》等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应该说,时至今日,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诗学之辨依然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试图借鉴艾伯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大,纪录片创作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了。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纪录片仍然是以纪录人的生存状态、现实处境,以及人的命运发展为基本任务、基本目的和精神旨归的,换言之,“人文精神”是纪录片文化艺术精神的核心内容。因为,即便是纪录动物、植物、微生物或非生命世界的作品,它们最终还是要直接和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发生联系。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优秀的纪录片都是将人生之谜的解答视作它的使命和价值存在的依据,其基本题旨不外乎关注个体生命的生与死,群体文明的延续与消亡,人生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