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3.
记者与镜子     
当记者是一种在社会上很露脸的工作。每个记者都可不断从社会这面大镜子里照见自己。但此镜毕竟不是平板玻璃做的,照出的形象会受到别人和自己之感情和见解的影响,有时会走样,有时虽不走样,自己也会看走样。比如自己发表了一篇稿子,亲朋好友见面就会说:“大作发表,这下你可扬名了。”这种赞扬本是客气话,算不得是真正评价。闲谈寒暄,有谁真正评价你的作品呢?但还真有人为此糊涂起来,以为社会对自己评价甚高呢!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生活比较丰富,在采访中接触的事多、人多,感情也就处在不断波动之中。有时对有些人极佩服、赞赏,有时对有些人的某些行为非常厌恶,甚至憎恨不已。大概正是这种丰富的,多变的,反复的心理运动,造成了记者有时激动,有时沉思,从而推动了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