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9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1993年2月14日,新疆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发表《取消一纸签证,开启两扇大门》。这条消息先后获得一连串不同名目的新闻奖,其中包括全国省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条新闻被新闻界看好的理由何在呢? 取消办理出疆物资签证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又一道篱笆墙被推倒拆除了。在新疆,这个新闻事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振奋的感觉,又能勾起人们沉重和苦涩的回忆——地方保护主义曾多次使新疆自食苦果。报道这样一个时代脉搏跳动、历史意味深长的新闻事件,价值大,震动也大。这就要看记者怎样选择报道的切入口来充分袒露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少做过记者编辑的都有这样的体验:常有素不相识的人,登堂入室,坐在你的面前,向你倾诉不平之事,希望借助你的笔加以反映,讨回公平。起初,你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畏虎,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便认真地接待他们,耐心地听,仔细地记,然后以新闻报道或内参形式加以反映。但是你渐渐发现,你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反映的问题有圆满结果的少,“泥牛入海无消息”的多,有时还招致意想不到的责难和麻烦,陷自己于某些争端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有的渐渐变得圆滑起来,对前来诉不平的群众热情大减,甚至开始婉拒和推诿。  相似文献   
3.
4.
孔繁森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当然也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我们与孔繁森所处的岗位不同,但岗位的根本属性则是相同的。作为党的一级领导干部和一个地区人民的公仆,孔繁森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同样是神圣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党和人民的事业对它的从业人员有着同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1994年10月,我参加在福州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观各报运用新闻图片的好版面如山花烂漫,听各位行家发表真知灼见如江河汇流,就有一种耳热心跳坐不住的感觉。我是一个对新闻摄影基本外行的报纸工作者,又是首次呼吸新闻摄影研讨会的学术空气,还没有把人认全,“不能安于当外行,愿谦称自己是外行的同志愈来愈少!”的大声疾呼已如雷贯耳。话语很不客气,但推进新闻改革事业的真诚可感,虽然不是冲我个人来的,却使我油然而生一种职业的紧迫感。尤其令我惭愧和不安的是,我是在这次会议上才比较完整地理解和接受“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新闻思想,而这一新闻思想的提出已有多年,并在中国报纸的新闻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6.
一、倾社以赴 规模空前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宣传报道,不仅是本报今年整个宣传报道中占有特别突出位置的一出重头戏,而且恐怕也是本报有史以来投入力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发稿量最大、社会效果良好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宣传报道战役。  相似文献   
7.
乌洽会已经举办三届。每一届新疆日报编辑部都拉出大阵容进行报道。会前会中投入记者之众,报道规模之大,发稿总量之多,超过一年一度人大、政协“两会”的报道,堪称“三大战役”。我是首次参与乌洽会报道,下面谈点粗浅感受。 激情与理智 局外人从表象看,乌洽会不过是一项热热闹闹的经贸活动而已。头两届,因为没有置身事中,我的认识也滞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及至参加了’94乌洽会报道的全过程,天天接触大量的新闻事实,时时感受弥漫于盛会的新鲜气息,我对“乌洽会是新疆对外开放的窗口”、“乌洽会是我国实施经贸多元化战略”的重大举措、“乌洽会是解放思想的伟大实践”、“乌洽会是影响新疆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这类概念有了真切而不是空洞的理解。我感到,乌洽会蕴含的现实和历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经贸活动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一) 1995年元月1日起,已有45年报龄的新疆日报再度扩版,即每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出8个版,同时对多年形成的传统版面格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报纸面目大为改观。 在此之前,新疆日报已先后两次进行“小步走”的扩版。1993年增出周末版(5至8版);1994年取消周末版后,周三、周六增出4个版(以《生活导报》面目出现,随大报征订发行)。今年扩版的同时,《生活导报》分立,单独发行。  相似文献   
9.
报纸上有一批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专版专栏。有的创办至今已有了一些年头,拥有了比较固定的读者群。精心办好专版专栏,是使报纸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该说,现在有的专版专栏在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方面做了努力,办得比较有特点,比较受读者欢迎。但同时有不少专版专栏相形见绌,水准不高,有的甚至是滥竽充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均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十分隔膜,属隔靴搔痒或者说只触及生活皮毛的稿件比比皆是,有生气、有新鲜感的东西凤毛麟角。说句也许并非耸人听闻的话,许多专版专栏暮气沉沉,早巳走进了死胡同。读者不喜欢、不满意,是很自然的;就是我们这些“当局者”——专版专栏的编辑,也日益强烈地觉察到了危机。照老路走下去,不思变革图新,对读者对编辑来说,实在是皆无新的意趣可言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