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教育界对"乱收费"的治理整顿,在遏制学校不正当收费,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整顿财政秩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同时使青少年期刊的订数大幅度下滑,大多期刊社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初唐富嘉谟、昊少微在北都晋阳创立的“富吴体”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式散文文体。本文通过对该文体在内容、写作特色及对古文运动的贡献的探讨,结合“富吴体”在晋阳创立的原因,论证了晋阳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且为唐代的重要文化名城,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3.
4.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而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平城及其京畿所在的大同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山西高原的接合地,因盆地用边有多处山口,形成天然关隘,而为古代游牧族进入中原之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纷纷入塞南下,大同盆地是各民族南下中原之枢纽,鲜卑拓跋部经过力微、猗卢、什翼犍等几代首领的努力,向大同盆地进军,奠定了北魏建都平城的基础。到十六国后期北魏建立,拓跋硅利用该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击败周边诸多政权,由此南下中原,建都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相似文献   
5.
6.
三国曹魏沿袭东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但在政区的名称、辖界、治所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动。曹魏政权对政区大的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①。一是齐王曹芳在位期间(公元240——245)“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②。由于《三国志》无《地理志》,给我们了解曹魏时期的政区变化增加了难度。年前,笔者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三国·魏政区图的绘制过程中,根据《二十五史补编》一书中《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疆域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等所列有关郡县,参考了《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历史地名通  相似文献   
7.
傅山是晋阳文化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傅山的故里太原阳曲县(今太原市尖草坪区)西村,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三晋文脉为一体的"风水"宝地,故乡的晋阳文化人文氛围对他的一生影响至深。傅氏家族,世代传承书画经文,为太原乃至三晋有名的书香门第。这样具有浓郁晋阳文化色彩和深厚国学功底的家庭环境,为傅山日后的品德修养和读书治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多处显现出家乡美丽自然风光的独特历史文化对其创作灵感的激发,这些集中体现在他的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和饮食文化等方面,反映了晋阳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塔由印度传入,形成于东汉,繁荣于唐宋。古塔的加固技术主要有复位纠偏和加固补强。太原市双塔东塔纠偏采用的是直接掏土纠偏法。江苏苏州虎丘塔塔基的加固采用的是建造桩排式地下连续墙和压力灌浆相结合的方法。古塔日常保养与维护的主要措施有:进行定期的科学观测、做好经常性的保养维护工作和做好古塔周围的防水工作。  相似文献   
9.
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太原在古代曾经七次为都,在中国古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或为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都城,或为中原王朝陪都,究其原因,是由古代太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形势所决定的。近年来太原古都研究成果选出,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
阳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独特的开发优势。但该市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明显不足,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更是“锁在深闺人未识”,不为世人所知,旅游迄未形成产业。要开发阳泉市的旅游资源,必须更新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树立旅游市场意识,实行外引内联、多元投资、创立品牌、加强促销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阳泉市的资源旅游才能得到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旅游商品,该市旅游业才能得以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