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1.
廖金生 《内江科技》2006,27(5):41-41
本文对课内外语文活动的原理进行探究,挖掘语文活动的科学内涵,让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加深对语文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充实语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改编的目的就是让高雅的文字艺术转化成通俗的表演艺术,通过改编,文学名著能够大规模地迅速普及并成为经典。在当前经济利益和名利意识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改编文学的具体实例来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文学文本跟影视作品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演变成一种干扰、侵占、殖民现实生活的权力和力量.大众日常摄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及现实—影像关系的倒置,对现实生活带来隐私、监视、羞辱等潜在困扰与风险,促使人们对现实的世界与社交产生疏离、冷漠与厌倦感.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及业界对电视活动的认识与界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视域:一是作为媒体社会协调活动或公关活动。CS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主编的《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7》中专门辟有一个“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大型活动扫描”专题,将电视媒体活动定义为“一项以电视媒体为平台,电视传播为渠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员参与的社会协调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春节综合性文艺晚会作为电视活动的萌芽,将电视活动近5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起步、活动化、品牌化四个阶段,分析了进入品牌化阶段的电视活动呈现出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廖金生 《内江科技》2006,27(4):37-37
课程资源的开发呼唤教师专业化。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与途径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本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着重阐述构建这一开放系统的要素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释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日常生活表征流变,认为其经历了试探/压制——“入场”/超越——发现/回归三个时期.1980年以前,在革命与政治的宏大主题下,日常生活被遮蔽与放逐,偶有“试探”,也被纠错与批判;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时期,日常生活只是抵达更具普遍意义的“入口”,是需要被提高与超越的对象,隐含着文化精英审美化、改良化的企图;20世纪90年代世俗时代以后,日常生活才真正回归现场,成为电视最重要的文化表征,日常生活剧、“新纪录片”、平民谈话节目、民生新闻等共同开启了“日常生活转向”.针对当下日常生活表征的粗鄙化倾向,要坚守精神与意义的向度,防止“另一种危机”产生.  相似文献   
8.
丑丑是近年出现的颇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青年导演。丑丑的电影以其自觉的民族认同、丰饶的民族符码、驳杂的民族景观而贴上了"丑丑"与"贵州"的标签。但这种"民族景观电影"在获得某些影像分辨力的同时,隐含着新一轮的"伪民俗"与创作悖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