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国难会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北根 《历史档案》1999,(4):123-127
孙中山将革命与建国的秩序规划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以宪政为目标,但规定必须经过训政阶段,在训政时期,“先知先觉”的国民党代替人民行使国家管理权力,同时训练“后知后觉”的人民使用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权力。这反映了孙中山这位资阶级民主革命家欲实行宪政但又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弱点。1928年6月,蒋介石在桂系、冯系和阎系等军事势力的支持下率国民革命军打下平津后,国民党舆论机关即声称军政时期结束,开始训政时期。10月,国民党中常会会议通过《训政纲领》,主要内容为:由国民党代行政权,国民政府执行五…  相似文献   
2.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于2013年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纲要”课的研究性教学持赞赏态度,研究性教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针对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通过摸清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困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对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引导,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等方式,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质量,完善研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高校存在着不分文理科、不因材施教的“一刀切”的教学弊端。为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对“纲要”课进行分层的教学改革。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等。北京科技大学部分“纲要”课自2016年开始,针对文理科类学生,采取两种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英国与1919年的中国南北议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北根 《历史档案》2002,(1):115-1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即将召开,这对当时中国战乱的时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侵华,从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向中国扩张。欧战结束后,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为了遏制日本 独霸中国的势头,他们敦促中国当时由滇、桂军阀控制的南方军政府和受日本支持的皖系军 阀北京政府早日举行和谈,希望以此能够阻止日本势力在华的急剧扩张,以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压日本与他们采取协调一致的对华政策,以求与日本重新划分在中国的势利范围。在 列强中,…  相似文献   
5.
克兰计划与中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兰计划”是20世纪30年代中德两国交易的最大项目,包括“广州计划”和“南京计划”,主要涉及德国同南京国民政府和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棠的关系,是这一时期影响中德关系的一件大事。本文将重点考察克兰计划的前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借以推进对中德关系的深入研究。广州计划的开始克兰是德国合步楼公司(Hapro)的创办人,受国防部国防经济厅的委托,向国外销售军火及兵工制造设备。同德国前国防军司令塞克特(Seeckt)和经济部长沙赫特(Schacht)关系密切。20年代末,中国成为德国国防部调查的对象。中国钨矿含量丰富,德国急需…  相似文献   
6.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解决山东问题时,英国充当了日本的帮凶.英、美、法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英国不仅未从日本得到回报,相反,巴黎和会后其在山东的经济利益和在华地位却继续面临日本的公开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观就是教师对“纲要”教学的认识或主张。“纲要”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及相关理论的工具,其结果严重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培养。“纲要”现代教学观的基本主张是:“纲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