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编辑有“责任田”,也可以经营“自留地”。这个观点我赞成。有同志由此对编辑们“网开一面”,“行点方便”,我想新闻界的头头脑脑恐怕反对者寥寥无几。因为,大抵有本事管好“责任田”的主,多数在“八小时”之外都有能耐种好“自留地”。“责  相似文献   
2.
转眼间,事情过去两年多了。按说应当逐步淡忘的。然而,这是一桩曾经轰动我国新闻界的大事件,或许至今由此而产生的“冲击波”仍在悄悄的发挥着作用,所以,时至今日,我非但没有淡忘它,与此相反,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入,尤其是随着新闻观念的不断更新,我越来越感到回顾一下当年的情况是很有意义的。为了不可忘却的纪念,也为了让全国新闻界的同仁们更全面、更真切的了解这桩“新闻公案”的来龙去脉。我应上海《新闻记者》编辑部魏永征之约,提笔写下了这篇追述性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1948年10月,从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城里走出来一对年轻的夫妻和一个“村姑”装束的女孩子,这三个人,说话三种口音,年轻的“村姑”却喊那一对夫妻为“表兄”、“表嫂”。这样“表兄”、“表妹”通过了国民党军队封锁线。这位“村姑”就是后来的人民日报的名记者王金凤。王金凤原名叫蒋励君。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1946年,金凤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学时,她参加了地下党组织,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1947年,她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曾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拘留了一天一夜。后因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和“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委,我深知写好新闻之难,中头奖之不易!然而,由《新闻出版报》总编室主任孙月沐和李东生、孙伟华两位记者联合采写的《“两会”“四短”新风扑面》一文,却轻而易举地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中得了一等奖,这其中的奥妙的确值得总结,引入思忖。依通常情况而论,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易于抓到中奖的“活鱼”。因为,他们整日“游动”在“两会”的“海洋”里,“含金量”较高的新闻线索便于捕捉。可是,孙月沐等人并非驻会记者,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首发命中”,而且能够拿到数额有限的一等奖呢。  相似文献   
5.
白衣天使是令人敬重的。他们凭着精湛的医术,凭着真诚的爱心,凭着与死神搏斗的信念,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在无影灯下,救死扶伤,妙手回春,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从“阎王爷”那里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给千家万户驱除了痛苦,送去了欢乐。然而,在我们新闻战线上也有一种“白衣天使”却并不多么让人喜爱。有许多读者给报社“老总”写信,强烈呼吁报纸上少搞一点“救死扶伤”,少打一点马虎眼。愚以为,这种呼吁是有道理的,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6.
或许,你想了解新闻写作之道;或许,你想摘取全国好新闻评选的皇冠。那么,就请你听听中国新闻学会副秘书长、全国连续八届好新闻评选办公室负责人何光先与我的一番交谈吧。农民种庄稼,要挑选优良品种;采写好新闻,要选择提炼好主题何光先,五十开外,中等身材,说起话来高声大嗓,眉宇间透露出智慧的光芒。他虽然只上过四年半正规“学堂”,但凭着数  相似文献   
7.
近年,一批年富力强的新闻工作者走上独挡一面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顽童·战士·“老总”》一文,是年方45岁的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张芬之的生平自述,他的自学成才的经历,对其他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8.
晚上十点多钟,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我急忙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了宏亮但却陌生的“男中音”。长途电话是山东《石化工人报》副总编辑李明打来的。他邀我为他的新著《燃烧的记忆——李明新闻文论选》作序。这使我有些惊讶。因为,在这之前,我只和李明通过一两次信,看到他的某些作品,也编审过别人写的介绍他的专访。知道他是一位多才多艺而且多产的新闻界同行,然而毕竟没有见过面,况且为书作序也不是一件得心应手的活  相似文献   
9.
来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后,我怀着“揽胜探宝”的心情,访问了《绍兴日报》总编辑陈瑞苗。夜幕垂落,繁星点点。我们面对面地坐在总编辑办公室里,开始了旁切的交谈。陈瑞苗开门见山地说,别看我们现在还像那么一回事,1984年2月刚创刊时,穷得像个要饭花子。这年的1月份,市委一纸调令让我来筹办绍兴报,开始只有3个人,面临的情况是“一无所有”:办公,在市委宣传部二间拥挤不堪的资料室;吃住,在市委招待所;办公用具除了一叠稿纸、几支笔,几乎等于“零”。但是,我们3  相似文献   
10.
陈力丹同志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的观点,并预测典型报道“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立即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议论。《新闻学刊》为此特意辟出专栏展开讨论,颇有意义.对于陈的“逐步消亡”论我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在典型上出了些问题,就否定典型报道,我认为典型报道不是“淡化”“消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和改善,使之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就新时期典型报道,我谈几点构想: 一是要注重典型宣传的时代特色,注意发现和宣扬具有开拓精神、在改革大潮中奋勇前行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