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报刊上常看到一篇文章,甚至一条几十个字的消息和一则小幽默,也署有几个作者的姓名。这些文章是否凝聚了每个署名者的心血?如果是大家共同辛勤浇灌而就的“小芽”,那怕一句话新闻,也无可厚非。据笔者所知,不尽如此,其中有初学写作者,也有新闻行业中的老手。初学写作者所以把别人的大名挂在自己的作品上,主要是想利用在报刊上常有名、电台中常有声的老作者,为自己引路、押阵。另一种则是一些初出茅庐的作者不情愿地按论资排辈的方式,从新闻干事排到专职报道员,甚至把为自己盖公章的秘书的大名也挂在上面,在最后的3个方格内才选择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2.
自从主持人节目形态出现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用"播音主持"来统称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行为,以为播音与主持同属一种有声语言传播形态,甚至不少业界人士也存在这种模糊认识,并对实际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实,播音与主持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传播行为,二者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不可替代的。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一步厘清播音与主持的界限,以便对实际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针对《桩基测试技术》课程特点,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建立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和想像力的三维仿真虚拟教学环境,解决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试论对台湾广播语言选择的语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无论是认知主体,还是认知客体总是处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认知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对认知对象的感情、态度和评价。话语的施予和接受都是在大大小小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人们不可能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随心所欲地说,也不可能脱离环境因素孤立地建构话语的意义。这是语言交际双方不得不考虑的说话的环境因素——语境。钱冠连先生指出":语境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好奇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倾注全部热情,有时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6.
7.
彭曙光 《中国广播》2005,(10):32-34
人们运用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因而,发话者就不能不考虑受话者的感受。语用学家把这些语言交际双方不得不考虑的说话的环境因素称之为“社会人文语境”。他们认为,人的言语交际行为不仅无法摆脱社会人文网络的影响,而且它与社会人文语境的关系似乎比语言符号系统来得更加密切,可见,人们不可能“为所欲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相似文献   
8.
一、自制导电纸在物理电学实验中常常要用到导电纸,但生产的厂家不多,购买很不方便,有时还难以买到,如果采取自制的办法则可以及时解决此问题。制作的方法为:取废旧干电池内的碳棒,将其捣碎并研成细粉末装入瓶内,将适量的502胶水(或稀释过的清漆)倒入瓶中,充分搅匀后即制成了导电胶,然后取一张干净、稍硬的白纸,将导电胶均匀涂在白纸上,待其干燥变硬后即可用作实验。二、激光教鞭用作光学演示实验光源激光教鞭实际上是一种小型激光发射器,功率不大于5mW,有效发射距离大于1000m,它发出的红色激光束强度大,十分醒目,白天不管在什么亮度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长调,她以传统的形式反映现代的生活内容,颇有创意,可见词人的匠心独运。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  相似文献   
10.
马茂艳  彭曙光  游敏 《大众科技》2021,23(9):102-104,114
寻求适合"大土建"专业特色的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是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目标.在深刻剖析环境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现状是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的重构、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建筑类院校特色的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得到了教学效果的验证,提高了建筑类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同时更能实现环境地质学课程本身与"大土建"专业特色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