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公”的称谓始于商代。经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演化,秦时,“三公制”正式确立,西汉时逐渐完备,东汉时走向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三公”从此主要成为有功大臣的荣誉虚衔,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才彻底消亡。“三公制”的形成、成熟和消亡是中国古代社会加强王权或皇权的需要,是集权政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先简单介绍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复兴,接着分析隋末唐初所设立管理监督佛教的立法机构,再针对佛教僧人立法封官赐号,并以僧尼是否致拜君亲这一问题为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他的灵魂,我们不能将它与现代社会割裂。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更要渗透传统文化,它能起到良好的、正面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岳飞之死,是南宋高宗时期内政与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高宗时期所执行的是太祖皇帝所定的重文轻武、压制猜忌武将的内政策略.苗刘兵变、淮西兵变加重了君臣间的信任危机.南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攘外必先安内是南宋高宗时期的基本国策.岳飞数次触犯与高宗之间的君臣禁忌,他的存在成了高宗实施其内政外交政策的绊脚石,也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秦国显赫一时的相邦吕不韦,在其处心积虑的经营下,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正当其踌躇满志即将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时,美梦被他的强硬对手秦王赢政所击破.他的杰作<吕氏春秋>成为相邦与秦王斗争白热化的导火线.作为施政方针的<吕氏春秋>后面隐藏着吕不韦和秦王政对于权力角逐的欲望.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心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