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撰余思絮     
(一)讴歌先进,要“因事有所激”——有感而发,因情而作,突出“激”的味道。鞭笞问题,要“刺美亦道同”——秉笔直书,针对性强,突出“刺”的分量。(二)高明的作者,“小事情”里做大文章。浅薄的作者,“大事情”里失大就小。(三)记者不能单靠领导的命令“指哪打哪”,而要根据读者的共同需要“主动出击”。(四)采访时要通过抓“问题”来占有“事实”,写作时要通过“事实”来揭示“问题”。(五)宁可采撷自然长成的“有假之玉”,决不选择经  相似文献   
2.
大凡从事业余报道的通讯员,都为业余的“零尾”时间少而懊恼。一次,陪同一位朋友去银行办事,但见他拿出5元钱准备储蓄,我便笑他太吝啬,不料他却认真地说:“这叫‘零存整取’。如此坚持下去,几年后就可积零为整,成为一笔可观的数目了。”细细品味其言,使我茅塞顿开:这种“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不是同样可以用在业余报道上吗?基层工作的确很忙,但只要把业余的零星时间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并坚持下去,想必也是能够积零成整,大有收益的。比如,可以采取如下“零存”办法。一是象  相似文献   
3.
撰余思絮     
(一) 擅长“抓拍”的摄影记者,收进镜头的往往是人们见所未见的图象;善于“抓新”的文字记者,涌出笔端的常常是读者闻所未闻的文章。(二) 在写作上采取“广种薄收”的方法,到头来只能落个“广种绝收”的结果。(三) 观察事物,要有孩童般的眼睛——永远是那么新鲜、好奇、不知足; 总结规律,要有哲人般的目光——永远是那么睿邃、缜密、不随俗。(四) 写作欲望愈来愈弱的大敌是“眼高手低”; 写作热情愈来愈旺的朋友是“眼高手勤”。  相似文献   
4.
有句俗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大凡从事新闻写作的专业或业余作者,无不希望自己所写的每篇稿子,在主题、体裁、内容及语言等方面,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甘若食饴的“鲜味”。为此,大家都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日前,与一位基层通讯员闲聊,当谈及怎样才能使新闻有“鲜味”的问题时,他说:“我是个初学写作者,每次采写报道时,总想抓条‘活鱼’,烹出‘鲜味’,可都不能如愿,不是题材雷同,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问我有无医治此“症”的妙方。  相似文献   
5.
撰余思絮     
(一) “文贯平顺合众心,不违人意。”深谙写作三味的记者,总是善于沉八“众心”、“人意”的洪流之中,采写和撰写出无愧于读者的新闻来。(二) 事实——新闻报道的骨骼。“平安无事”的报道,如同瘦骨嶙峋的雀鸟,缺乏翱翔的力量。(三) 先进人物,是群众的代表,又是群众的一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也可能有“失街亭”、“走麦城”的教训。如果新闻作者术匠斧子一面砍,只愿“擦粉”,不善“洗垢”,那么,一个活生生的先进人物就会变成可敬不可亲,可望不可学的“圣贤”。  相似文献   
6.
撰余思絮     
(一) 不真实的事实产生于不真实的思想。没有思想上的真实,就不可能有事实上的真实。(二) 采撷素材要力求“听十分”,尽量全面。运用素材要宁可“说八分”,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7.
撰余思絮     
(一)善用自己的思想去观察、去思考、去写作的记者,必然洞察事物高人一筹,攫取问题先人一步,其作品也将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了。(二)“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问题,写作技巧高超者,用较短的文字便能写得绘声绘色,言简意达。  相似文献   
8.
撰余思絮     
(一) 记者对事物没有深刻、切肤的感受,文章就不会有深邃、丰富的意境。(二) 你对采访对象行礼如仪,诚肯尊重,采访对象就会对你以礼相还,配合默契。(三) 别人写这个单位有“五大变化”,你再来个“十大变化”,读者能说你高明吗?! (四) 如果只摘红花,不顾绿叶,硬去描绘一朵不需绿叶挟持的红花,那么这朵红花就会很快凋零、枯萎,失去颜色。(五) 一张口便是“高八度”,一投足便是“响崩崩”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