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运动的开展,城市杂志得到了迅速发展,当然,城市杂志也通过叙述和想象,再现了城市的多样面孔。文章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城市中国》等媒介杂志,探讨中国的城市杂志如何叙述、形塑和建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2.
陈曦  曾一果 《编辑之友》2021,(11):22-27
文章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性背后的欲望结构,以及"他者欲望"如何在交往理性中发挥多重作用,以期对理性认同的深层运作机制有新的认识,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意义符号的缝合提供新的视角.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往中,作为主体欲望根源的匮乏导致与"大他者"的象征性认同存在缺失,但这一深层欲望同样推动着主体持续地追寻认同他者的欲望以及被他者认同的欲望,借助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往理性完善自我建构.此外,由于主体在他者的位置欲望,欲望对象的重合会引发矛盾冲突,这是交往理性需要应对的难题,但同时也为缝合点的意义整合创造更多契机.  相似文献   
3.
吴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研究者众。《吴文化概说》另辟路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展现吴文化的历史与当下,也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全景展现观照当下为视景,《吴文化概说》之研究视界、内容架构、视角着眼以及其对吴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均有创新与突破,大有总结与评述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媒介与大众文化研究是一个跨文艺学、媒介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既有研究语言艺术、文本图像的,也有研究影视镜头内容和流行歌曲的,本期刊出的三篇论文,便分别聚焦杂志封面、青春电影和有声读物,视角都很独特,写作也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和经验积累,让电视直播越来越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电视直播成为了一种重要媒体报道形式,但在不同时期,媒介机构与观众对于“直播”的观念有很大差别。早期的电视直播强调提供事实,随着电视重大报道的增多,电视直播不仅提供事实,更是一种“媒介仪式”。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直播的常态化,其仪式功能有所下降,“直播”成了满足大众好奇心和观看癖的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6.
各种恶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在新媒体上流行,这些恶搞文化不仅仅是青年人的一种消遣、娱乐和文化表达方式,而且青年们也通过恶搞的另类方式介入现实和参与社会建构,表达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诉求,推动社会革新,但是同时也要警惕恶搞所造成的话语狂欢和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7.
怀旧是全人类的普遍情怀,每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怀旧仪式。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几部带有怀旧趣味的电视人文纪录片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些纪录片包括《江南》、《徽州》、《再说长江》和《新丝绸之路》等。文章以《江南》、《徽州》这两部人文纪录片为研究个案,探讨在新世纪初诞生的几部人文纪录片中怀旧的意义,从三个层面讨论在城市化、全球化和大众文化的语境中怀旧影像的多重再现。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消费语境中,不同国家和地方文化的互相改写说明了什么问题?某个形象、故事在不同文化中旅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特别是以往多为中国改写和模仿西方,但是《花木兰》、《功夫熊猫》和《西游记》都是西方对中国的改写和想象,如何看待西方的“中国想象”?文章便以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和日本版电视剧《西游记》为考察对象,分析在跨文化语境中西方的“中国想象”,以及中国观众对于西方改写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凝聚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声生不息·港乐季》作为一档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音乐献礼节目,利用“情动机制”来激发受众的情感,打通传受双方的共通情感空间,形成融合统一的“情感共同体”。本文借用德勒兹等人的“情动”理论对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节目一方面通过视听影像以及节目的巧妙设置来制造“情动之力”,另一方面通过“情动”来传递香港和内地一家亲的主流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情动主体”,受众的多重情感亦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0.
技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层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并在认识论层面形成了技术进步主义立场与技术乌托邦主义等思想。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一方面强化了技术领域的“人工智能迷思”,另一方面则隐含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全球性的、全方位的竞争与霸权话语。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行必要的伦理判断,是消解“技术迷思”的有效路径,也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明确的价值立场与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