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言论是报纸的旗帜,编辑是举旗者,总编辑是第一旗手”,有人把此作为总编办报的经验之谈。(2)今年3月下旬至7月底。笔者为52期《襄阳报》撰写言论17篇。值班副总编王志勇此间也撰写重要言论15篇。两人操笔共写二万言,每篇平均600多字。总编带头写言论,在各报均属正常,但写到如此密度,在本报历史上还不多见。“大写”之后,体会颇多。(3)总编当好“第一旗手”,可以尽快带出众多旗手。3月到7月,《襄阳报》言论如春笋出土,每期都有2至3篇言论,5个月共发163篇。与去年同期比,翻了一番多。变化何来?重要原因是:总编动笔加号召,编辑、记者就有了编、写言论的压力感和积极件,涌现出  相似文献   
2.
一、人物言行报道法。侧重反映会议中主体人物的有关言论及行动,用“人物新闻”的手法,表现会议的主题,增强可读性。二、经验总结报道法。对会议中所反映出的工作成绩、做法,用“经验式工作通讯”加以报道。三、记者述评报道法。用简述会议内容,夹叙夹议的手法,抓住...  相似文献   
3.
“有些县市报品位不高”——当今新闻界有行家这样直言不讳;“县市报受诸方面条件所限,难以办出高品位”——县市报中有同志这样忧心忡忡;“我们一定能办出高品位的报纸”——众多县市报人尤其是老总们却又这样坚信不疑。众说纷纭中,有人要问:“究竟县市报能否办出高品位?”对此,我们结合编排第1266期《襄阳报》的体会,感到县市报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在编排中坚持高立意,是完全可以办出高品位的报纸的。我们这期《襄阳报》是一期专号——199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特刊”。此刊经精心编排出版后,社会反应较好。不少读者来信肯定,有些专家在审读时将其与在北京同时出版的十几家大报比较后,认为,从总体因素看,此期《襄阳报》已基本达到大报水平。那么,这次成功的偶然中有些什么必然性呢?我们经过始而欣慰、继而思虑、再而领悟的参禅式悟道,终于从办报主体即报人自身的编排功能释放上,悟到“三个立意要高”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5.
县市报的发行同其他报纸一样,是关系到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问题。本文对其“最佳发行量”试做探析。所谓“最佳”,就是在客观条件允许下,主观上做好工作后达到的最大量。 县市报的“极限发行量”是多高? 全国县市报尽管所处地域、经济环境、发行范围、读者素质均有差异,但“基层”和“党报”这两个属性却是相同的。这种相同的属性就界定了相同的读者范围:需要接受党报指导、引导、帮助、服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骨干——这就是读者对象的基本定性。那么,县市内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中的骨干”指的是哪些人,这些人又有多大的数量呢?显然,各类县市的情况又十分复杂,不能泛泛而论。这里,不妨以“能办得起报纸”(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于没办报的县市)、“人口为100万”(属全国范围内的中等人口规模县)、“报纸周一刊”(这是最基本的刊期)的县市做研究“标的”——这就对读者对象的确立有了基本定位。有了“基本定性”和“基本定位”,我们就可对读者对象做如下基本定量:(1)农村村组干部。100万人口县市行政村有600个左右,每村按8个村民小组计,有4800个组。村干部一般为7人,组干部一般为2人。按人均订报一份计,则订数为13800份;(2)农民骨干。按每个村有5个“科技示范户”或“无职党员”计,人均订一份报  相似文献   
6.
三、理性报道:颇有优势的写作手法理性报道何着很人的写作优势,同时,也有着很强的可读性特色。勿庸讳言,当前的新闻界存在着一种“困境”。这种困境,除了“工农兵学全经商”、“一流记者炒股票”之类的客观干扰外,主要是指主观境遇:报纸难办、报人(含给报纸投稿的非报人)难当。这种“难”一言以蔽之:在成千上万家报纸和千百万报人(含通讯员)的同时竞争中,“我”怎么能发出既符合新闻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报纸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品位?就报纸版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当是要让那些好新闻尽量地多登,全登;而那些质量不高的“劣质新闻”,则尽量少登,尽可能不登。究竟哪些是不该见诸于报纸版面的劣质新闻呢?笔者认为:(一)没有时效的“冷饭新闻”。新闻最忌“炒冷饭”。但现在却有一部分报纸中的文章在“炒冷饭”:A:有相当一部分消息的“时间要素”是“去年以来”、“截至日前”、“近半年  相似文献   
8.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9.
襄阳报社在1989年底以前,经营创收和事业发展很不景气:每年的广告收入仅二三万元,周二刊的襄阳报全社15人挤在一座只有二三四层“空中楼阁”的小楼里办公住宿,全社固定资产不足40万元。自1990年开始,报社的经营创收和事业建设高速发展,在每年财政补贴不变的情况下,至今,报纸发展到周五刊,报社办起了印刷厂,成立了实业总公司,拥有占地20亩、建筑总面积达5900平方米的房地产(不含印刷厂),增加了各种运输车辆和通讯工具,全社固定资产总值达350万元。 如此发展,因素有多方面,潜伏的问题也不少,单从主观上总结经验,可以提出来研究的一个问题便是——报社经营  相似文献   
10.
名城之所以有名,大抵是靠生于 斯、长于斯的名人为其增光。襄樊也不例外。在建城2800余年的襄樊发展史上,如群星灿烂般的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确实为其大扬了人杰地灵之名。这些名人中,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米芾,便是一个代表。农历乙亥年之夏,笔者伴随友人,又一次来到米公当年的出生地——现今的襄樊米公司,参观、访问、抚今、怀古。又一次体味到了米公当年的诸多风采,尤其似领略到了他那对笔黑丹青所赋于的“痴、癖、颠、狂”的艺术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