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李伯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出由于坚信从西方经验中获得的发展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许多学者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都把这些模式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有意无意地将其强加于中国实际。然而,这些模式近来正在受到猛烈的批评,并在许多方面已被证明是谬误。一些激进的学者因此而明确声称:如果要改进对中国经济史的认识的话,就必须摆脱一切从西方经验中得到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近代史学始建于20世纪初期,恰逢西方学界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史学在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以鲁滨孙的《新史学》为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体现了20世纪初期史学的“国际前沿”。在此同时,以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代表的清代学派,也对中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深刻变化以及所亟欲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比他们和鲁滨孙的见解,可以看到他们在“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这两个史学的根本问题上确实站到了当时的“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5.
李伯重先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方面的权威。这篇访谈录虽然不长,但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发人深省。比如,他提出中国学者要把自己的研究“融入世界”,才能面对“国际化”的挑战,而他自己正是一个已经“融入世界”的学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融入世界”。  相似文献   
6.
<正>唐代河朔藩镇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早在宋代,对唐代藩镇的研究就已开始,并提出了多种看法,有的认为黄巢起义之前的藩镇具有双重性,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有的则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藩镇是国家的大害。但是这些都还不是专门的研究。宋代以后,元人朱礼《汉唐事笺前集》,明人洪垣、张溥、李贽,清人赵青黎、沈炳震、赵翼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唐代藩镇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论。而明人张大龄的《唐藩镇指掌》、清人华湛恩的《唐藩镇表》、黄大华的《唐藩镇年表》、  相似文献   
7.
历代均田令都规定:一个普通农户(一丁户)可受桑田(永业田)20亩,并被课种桑50株。但是,“桑田20亩”与“桑树50株”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到底是这50株桑树种在20亩桑田上,还是这20亩桑田每亩都种桑50株?迄今尚无定论。唐长孺、杨志  相似文献   
8.
9.
在各朝均田令中,农民受田标准有所不同。以亩数计,北魏时一个普通农户(一丁户)受田为120亩(桑乡),或136亩(麻乡);北齐、北周和隋为140亩;唐用丁计,则为100亩。以实际面积计,差别更大一些。因北朝及隋以240步为亩,6尺为步,唐亦以240步为亩,5尺为步,其他各朝尺度也略有出入,但差异甚小,每尺差异不超过6%。如略去后者的差异不计,则唐100亩,仅当北朝及隋的83亩强。如以北魏桑乡农民受田面积为100%,则麻乡农民受田数为113%,北齐、北周、隋为117%,唐为69%。可见,  相似文献   
10.
国际视野下的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历史学对历史学研究的反思,从方法的探讨到观念的递交,一方面试图营造一种适合中国历史研究的新的史学形态,另一方面,也在对此前史学研究的清理中重新塑造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想像与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视野的纳入,是与中国以崭新的形象进入全球对话的诉求相关联的;而对于中国两种史学研究的梳理,则呈现出重建学理化的历史研究的倾向;由此,将大历史的逻辑叙述与小历史的经验叙述相结合的研究,正是建构这种新形态的历史学的起点之一;在这里,历史学的研究,也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性工程的重要部分。本期的四篇文章,记录了一场学术会议上的现场情境。而全球化、纯粹叙述、地方经验与现代性,也构成了目前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基本话题视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