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西方人对蒙古地区的发现及认识开始于蒙元时期。明代由于东西方隔绝,西方人对蒙古地区仅有间接的听闻。西方耶稣会士对蒙古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为西方对蒙古地区及蒙古民族的关注及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4,(11):75-76
13世纪至14世纪,是西方初识蒙古的阶段,传教士及旅行者从族称、地理、人群形象三个角度逐渐加深对蒙古的认识,他们以各自视角的见闻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勾勒出了蒙古地区与蒙古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耶稣会士张诚在《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条约的签订。本文从张诚在谈判中身份的再确认,三次会议期间翻译及四次谈判破裂时斡旋的活动进行研究,肯定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晓标  解程姬 《兰台世界》2016,(19):149-151
19世纪40年代,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游历了蒙古地区,并留下游记即《鞑靼西藏旅行纪》。古伯察眼中的蒙古形象在西方影响巨大,是近代西方了解蒙古地区、蒙古人群的重要来源。他尽量以客观镜像的方式,呈现出蒙古男人、女人的性别形象,蒙古贵族、平民的社会阶层形象,使同一时期西方社会对边疆中国的蒙古地区有所了解。他不仅要达到简单呈现镜像的目的,而且要通过重现蒙古人群各色形象来进行分析判断,以证明映衬西方宗教、文明的进步、合理性。依据古伯察的行纪展开边疆地区蒙古人群形象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中边疆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6,(5):143-144
英国旅行家宓吉的行纪,不仅为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迥异于内地中国的内蒙印象,更完善了西方"中国形象"的丰富内涵。依据宓吉的行纪展开边疆地区内蒙印象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中边疆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准格尔黄河大峡谷的资源与区位情况的分析,给出了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开发的构想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6,(2):114-116
处在中俄蒙经济交通节点的库伦,是典型的蒙古城市。晚清西方人对它的景观塑造与解读,使西方人眼中的蒙古空间产生了地缘、人文景观层面,亦使蒙古地区进入到了世界地缘政治、人文景观空间。本文通过晚清不同时期西方人对库伦城市的地缘经济景观的呈现及独特的解读,尝试从外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蒙俄的区域历史关系、地缘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为时间段,以当时的西北地区为空间段,通过对行记内容的研究,分析20世纪30年代西北行记大量出版的原因,了解当时行记中对西北社会的关注内容,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大力提倡的西北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