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就不难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大量的经济报道中。有不少虽然已经见诸报端,却是些并不能构成新闻的文字,或者说是新闻性不强的文字。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非新闻文字。”这种“非新闻文字”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中,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广播、电视的经济新闻里。本文试图从新闻价值这个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本报的实际。对占据报纸新闻版面的“非新闻文字”现象作一番分析,探索改进经济报道,增强经济报道新闻性,可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功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舆论监督已成为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并正在逐步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 (一)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国家,除了依靠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们报社在改进经济报道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主要从实现“三个转变”方面进行的。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努力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目前在我们报纸的版面上,经济报道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优势的。读者不爱看,主要是缺乏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因此,改进经济报道,首要的是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要使经济报道问题抓得准、社会反响大、克服一般化。这里有一个个体深度力度和群体深度力度的问题。一种是单篇的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