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今年,广旺矿务局的优秀通讯员又获得《广旺矿工报》奖给的一份特别礼物——《新闻界》。这些通讯员深有体会地说:“《广旺矿工报》为我们办了件好事。《新闻界》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是我们业余写作的好帮手。”广旺矿区分布在广(元)旺(苍)南(江)三地,东西相距200余公里。通讯员分散,写作基础差,信息也闭塞,这些都影响着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因此,通讯员迫切需要一位“业余指导老师”。《广旺矿工报》社经过反复比较,决定让《新闻界》来担任这位“不见面的老师”。于是,他们从1996年起,为每位优秀通讯员订阅了…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采写一篇稿件发给新闻单位后,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希望稿子早日发表。那么,编辑是否看中这篇稿件,新闻单位是否采用这篇稿件,其标准是什么呢?这条标准就是看这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简单地说,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质量。或者说,  相似文献   
3.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7,(11):49-50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经常听到一些记者和基层通讯员说:"导语不好写,写出精彩的导语更不容易。"是啊,"万事开头难"。那么,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4.
19年前,县里刚办了一张报纸,我下班后走了30公里去县文化馆。想请编辑老师指点一下。我自妫酷爱写作,写了很多诗,以致堆成了一本厚厚的“诗集”.但竟没有一首变成铅字。这一次我想请编辑老师当面指点一下,看能否选一首在县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5.
杜华赋 《新闻界》2000,(4):56-56
为了进一步提高报纸的质量 ,扩大订户 ,许多报刊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读者调查”、“有奖征求读者意见”等活动 ,公开征求读者对报刊的专栏设置、版面内容、印刷和校对质量 ,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这样做 ,既体现了依靠群众办报办刊 ,又满足了多层次读者的需求 ,对编者和读者都有益 ,实乃大好事。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做得好的较少 ,大多是走过场 ,图形式 ,耍花枪 ,出虚招 ;有的雷声大 ,雨点小 ;有的虎头蛇尾 ,有始无终 ;还有的甚至是愚弄读者 ,欺骗群众。笔者业余写作20余年了 ,对报刊有着特殊的感情 ,加之自己也在从事办报工…  相似文献   
6.
停不了笔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一家市级报纸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我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这中间我遇到过许多困难,也多次产生过停笔的念头,但一直停不了笔。  相似文献   
7.
办活企业报副刊满足多层次读者需要杜华赋企业报的副刊怎样才能“活”起来,以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要,成为企业职工的心爱读物呢?我在办企业报的副刊中,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过程。我们《广旺矿工报》副刊“巴山魂”(原名“山花”)刚开办的时候,颇受读者、尤其是广大文...  相似文献   
8.
从通讯员到总编辑,我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其间遇到了许多困难,也多次产生过停笔的念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爱看连环画和唐诗宋词。从小学到中学,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进行评讲。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将来一定要当一名作家。1980年,我参加了矿山工作,从此,我便加入了浩浩荡荡的业余写作大军(当时,我所在的矿就有四五十名业余作者,全局近20个单位,可见其队伍之庞大)。刚到矿山,什么都感到新鲜,尤其是一心想圆那个“作家梦”。所以,我的写作热情日益高涨,除了上班,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读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经常听到一些通讯员抱怨说:而今在报纸上稿太难了,尤其是在省以上的报纸上稿更难,投几十篇才看见一二块"豆腐干"。真不知道报纸用稿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一篇合格的稿子?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稿子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0月21日,四川某工人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出一篇近800字的消息,黑体大字的标题为:《是中巴打人,还是报道失实?》这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10月4日,成都某报报道的中巴车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事件……”读罢标题和导语,读者疑窦顿生:“中巴”和“中巴车”,岂能“打人”和“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直到看完这篇消息,才知道其真相:原来是中巴车随车“检票员与乘客因放置行李而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