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陈晨 《声屏世界》2006,(10):67-67
现在反腐败的报道有一种反常现象,往往是腐败官员的职务越高,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越是关心,但媒体却越是谨小慎微、惜墨如金,就拿因“生活腐化堕落,情节严重”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被免职这条新闻来说吧,读者对反腐工作能够钓出这样的“大鱼”是拍手称快,也算是大快人心,但是仔细看看媒体的报道却又让人快不起来。这样全国百姓都很关注的大新闻,媒体却用寥寥数语——“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今天(6月11日,笔者注)审议认为,刘志华的错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决定免去其副市长职务”,就把读者…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声屏世界》在“争鸣与探讨”栏目上刊登了作者蒋艳芳一篇题为《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的文章,笔者细读后发现其诸多观点有失公允。既然栏目谓之“争鸣与探讨”,于是笔者拟与作者商榷一番。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好面子,有时候,我们宁愿打碎了钢牙往肚里咽,也绝不轻易张口示丑。而国内的许多电视节目同样拥有着这种心态。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习惯于正襟危坐,璎珞矜言,举手投足必然彰显非凡气度;嘉宾则是衣冠楚楚,坐而论道,谈笑间,金戈铁马尘嚣眼前;台下的观众更是聚精会神,总能敏锐地抓住台上主持人、嘉宾对话的细微处,  相似文献   
4.
针对蒋艳芳发表的《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一文,作者对其中的一点观点进行商榷,蒋在文中将拯救精英文化为主旨,与大众文化对立起来,并片面以为西方商业电视将文化打入“冷宫”。作者认为:应正确理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使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以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5.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可能就是对中年“待业”的黄健翔(以下简称黄君)此刻状况的最好注解。在他不短的职业解说生涯期间,创造了太多太多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可能正是缘于他的这种经典,才促成了其同行决意把他恶搞到底的行为,以至于黄君的离职都能被媒体曲解为在自我炒作。  相似文献   
6.
作家杨绛先生在3月29日致信《中国青年报》表示:“今年2月18日忽见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月16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锺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但不写序言》,令我震惊。我从未见过那位记者,电话都没通过。不知这份报道从何而来。我于当日致电该报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向任何记者谈热门题材‘钱锺书’,我也从未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要求该报刊出更正声明,并向我和读者道歉……  相似文献   
7.
很久都没有为媒体鼓掌,今天我把掌声送给6月7日凤凰卫视播出的《一虎一席谈》节目——《范美忠不顾学生逃跑是不是失职?》的编导们。因为这期节目,让公众从多角度看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范美忠,范美忠十恶不赦的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偏,网络上过往愤怒谩骂的感性声音渐而缓和为理性的同情、谅解、宽容,并进一步开始反思范美忠逃跑背后冷漠,甚至冷血性格的社会成因。不管过程如何,节目结果成功的上演了一出“变形记”。  相似文献   
8.
焦点月月有,如今到罗京。近日,《新闻联播》主播罗京,因在央视举办的《欢乐中国行》节目中大秀才艺,演唱了一首周杰伦的《千里之外》而再次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网友们“敲锣打鼓,奔走相告”:那个播新闻的男人居然会唱歌,而且是流行的!  相似文献   
9.
“本报讯”?     
近日江苏某报在体育版上刊登的一则体育新闻竟与前一天《扬子晚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在内容上仅有一字之差,文章前却赫然用粗黑体写着“本报讯”三个字,记者署名也不同。“本报讯”是指本报记者自行采编的“稿件,是报纸的“自留地”。但如今“本报讯”注水现象严重,以上现象颇为普遍,一些编辑记者拿了别家媒体的文章盖上“本报讯”就成了自家新闻。如今这种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竟然没有一个有效机制来监督。业内人士对此也有“说法”。一位报界朋友聊到此事,很不以为意地说:“这种事放在现在传媒环境来说并不为奇”,由于报业的激烈竞争,别家媒…  相似文献   
10.
“五一放大假,七天七主张,黄金周机制已运行16次,游玩的乐此不疲,消闲的人各有高招,不管是在路上的还是在家里赖着的,都祝您:吃好,喝好,玩好,休息好,身体更好!”这是某国家级主流网站的生活频道为今年“五一”黄金周专门策划的专题版面。“五一”在目前中国大陆众多媒体的眼中似乎已变为旅游节或狂欢节,无一例外都在强调怎么用最少的票子换得最多的快乐,而非劳动节。在这个节日中,街上游人如织,店内商品琳琅满目,记者往往迫不及待地准备完成每年“五一”的两项必选动作:一是给节日消费扇风点火,提前近一个月就以大篇幅报道介绍老百姓应该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