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钓在法国     
果永毅 《垂钓》2002,2(1):64-66
初涉法国钓鱼文化,以小文述之,告知国内垂钓界的朋友们,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垂钓运动的健康发展或许稍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国外采访活动中,常会遇到一些趣事,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也不会淡忘。这些经历回忆起来,其实是记者的一笔财富。争中生智套“门神”一次随政府代表团出访英国,在参观一家大工厂时,宾主双方进入一间大会议厅举行欢迎仪式。这个重要的情节在记者通讯中非有一笔不可。然而两位安全警卫像门神一样,死死地把住大门,不让一个记者进入。会议厅内陈设如何,欢迎场面气氛如何,记者都不得而知,凭职业道德,我们又不能搞“客里空”那一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可急坏了一大群随团采访的中国记者。我先是急不可耐,几经试  相似文献   
3.
果永毅同志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报导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任《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本文是他的毕业论文的摘录。在我国新闻界,这是第一篇以报刊漫画为主题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本刊选登了与外国政治漫画有关的部分。题目系论文原题。  相似文献   
4.
前些天刚刚读过沈同衡同志1956年编著的《漫画漫谈》一书,其中有一节叫做“发挥创造性”。作者指出当时很多漫画在表现手法上重复雷同,某些漫画家常常采取偷懒的办法,一再搬用别人或自己的早已用过多次的现成构图。对此,我颇有同感。因为时至今日,这种情况在漫画创作上依然存在。五十年代已经老掉牙的构图,到八十年代仍照用不误,这种“三十  相似文献   
5.
年终特稿不可或缺,但报道量也并非越大越好.近年来,市场化媒体为了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动辄十几甚至几十版图文并茂的年终报道屡屡见诸报端,这的确给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报党刊造成了很大冲击.这种情况下,版面有限的党报党刊不能盲目跟风硬碰硬,而是要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做出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我的洋钓友     
果永毅  海龙之 《垂钓》2001,(12):64-65
旅居法国3年多,闲暇时间常常垂钓塞纳河,也结识了几位洋钓友。如今,返国已近1年,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他们的不少好品德仍令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报刊上的国际漫画大为减少。为促进我国国际漫画创作的发展,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在去年岁末,邀集英韬、王宇、孙以增、沈同衡、江帆、朱根华、苗地、陈封雄等部分漫画家,召开了一个专题座谈会。会议的直接成果是去年12月24日和31日人民日报刊出的两期国际漫画专版,即《漫画家笔下的世界》和《1986年世界十大新闻》。在组织座谈会及编辑  相似文献   
8.
自去年春上来法国工作,已经足足1年多没摸鱼竿了。但有时闲暇,静下心来观赏法国人钓鱼,井时不时跟法国钓迷侃上一阵子,也是一种很愉快的享受。巴黎市内的塞纳河及散布在公园、森林中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大都允许垂钓。每逢节假日,岸边总会有三三两两的钓鱼人。其中,有退休老人,青年人,也有十几岁的娃娃。与中国不同的是,这里的女性垂钓者并不鲜见。她们或与家人一起,或独自一人,只见装饵、甩竿、提鱼人护,一点儿也不含糊。而且,与男性钓友相比,她们的耐性往往还略胜一筹。、在国内就听说,法国的垂钓爱好者很多,法国的钓…  相似文献   
9.
国际政治漫画,或称国际政治讽刺画,解放以后在我国报刊上有过几次红火,尤以“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时期以及后来的反对苏美两霸时期最具代表性。华君武、米谷、丁聪、方成、钟灵、江有生、吴耘、英韬、苗地、江帆、朱根华等擅长国际政治漫画的著名漫画家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曾经大显身手,其作品不乏传世佳作。然而曾几何时,国际慢画似乎越来越难画了。因老漫画家先后离退休,新人又一时难以为继等原因,我国国际漫画园地变得一片荒芜。  相似文献   
10.
6月2日至19日,赵紫阳总理对英国、联邦德国和荷兰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去年他访问西欧六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继续。访问完全达到了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维护和平的予期目的,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我作为《人民日报》的随团记者,与我报常驻记者合作,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外交活动进行了自始至终的连续报道,文章已见诸于报端。《国际新闻界》主编姜克安老师邀我写些采访中的感受。我搞过较长时问的副刊编辑工作,习惯于“精雕细刻”地编写文章,此类突击性的大型采访任务,我还是第一次承担,因此,有一种新鲜感。采访中一些零星的感受在老记者们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