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国企职工大量下岗所带来的再就业问题;实施“放心肉工程”给广大居民带来的暂时不便;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国有资本运营给一部分人带来的心理失衡等类似问题,都是社会前进中的矛盾。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  相似文献   
2.
舆论宣传要保持常态是社会主义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是舆论宣传的特殊使命所决定的.国内外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大力深化和推进.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局,舆论宣传必须为此作出积极的贡献.如果我们的舆论宣传方针忽热忽冷,忽上忽下,左右摇摆,那不仅起不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宣传鼓劲的作用,还会起到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贻害社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1958年,许多报纸竞相报道农业“放卫星”,即是发“虚火”的登峰造极的实例.回顾1958年到90年代初经济报道的主调,可以发现一个发热——降温——再发热——再降温的怪圈.那时的报纸总是“对”的.既“指导”人们“发热”,又指导人们降温,报纸的真实性理所当然地遭到怀疑.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目前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占主体地位.对经济新闻一些专著将其定义为: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步伐、脉搏、动态、信息,宣传党的经济方针与各项政策,交流经验,指导经济工作,包括支持经济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克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以往,我国媒体的经济新闻大部分是关于一个工厂、一个商店、一个乡村的工作经验介绍,或关于一个地区、行业某一方面工作的综合报道、专题报道,以及一些先进人物精神面貌的报道等等.这类新闻,时间、地点的因素对它来说不具备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读者眼中,这类新闻的贴近性、可读性往往差一些.近年来,一系列都市晚报兴起.这些晚报多以报道突发事件见长.以及时、多方位、滚动式报道突发社会事件树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对经济新闻,这类报  相似文献   
4.
通讯《祥和的世界焦点》反映的是三峡工程外迁移民事迹的,应当说这个题材并不新.但我竭力尝试写出新意和深度,见报后在三峡库区引起了良好反响,基本达到了写作目的.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激发了我的写作冲动.三峡工程是世界瞩目的伟大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 、环保等方面的巨大综合效益.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能够着手兴建这样一项特大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西方敌对势力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在移民问题上大做文章,借此在世行贷款等方面给我们制造麻烦.但事实胜于雄辩,许多来访的外国友好人士在了解真情之后,疑虑顿消.他们认为:国外的人们并不是都有机会实地观察,中国人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以事实对一些谣言进行反击.这番话是很有道理的.我觉得作为湖北省委机关报的记者.应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着手采写了包括这篇通讯在内的移民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5.
据专家分析:目前,党委机关报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力度不足,图解式的东西多,理性化的东西少;浅层次、主题重复的工作性报道多,引人思索、给人启发的深度报道少。而晚报、都市报大多数记者习惯于突发新闻的捕捉,可对于渐变的事物感觉不清晰,对渐变中发生的新闻难以把握,更难谈得上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去挖掘出有新意有深意的东西。 这两类报纸大都存在一个共同缺陷,这就是报道深度、思想性不足。 笔者认为,造成报道深度不够的深层原因,在于两种风格迥异的报纸均缺乏对学术思想应有的敏感和重视。 依据各自的功能定位,目前一般新闻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